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简称“商评委”)今年5月的一纸裁定书并没有终结长达6年的“解百纳”商标归属权之争,反而成了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和全国众多的红酒制造企业新一轮纷争的导火索。
目前,以长城为首的国内葡萄酒企业已经将商评委告上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并于7月16日联合发表声明,不仅质疑张裕独享商标的“野心”,而且更是指责其强行下架其他品牌的合法性。
法律判决的最后结果只能有1个,那么也就意味着在这场“解百纳”的争夺战中必有利益受损的一方。然而,业内人士十分担忧,如果张裕采取强硬措施,中国葡萄酒市场还可能会有非常事件发生。如果中粮酒业等企业诉讼不成功,同样有可能采取极端行动。这样的结果对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酒企内讧
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了解,受解百纳商标归属影响的企业,除了长城以外,还包括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烟台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12家主要葡萄酒企业,“他们拿着商评委的裁定书和在媒体上的公告,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卖场,要求其他企业产品下架。”中粮酒业总经理吴飞说。他透露,张裕要求下架的大卖场中,包括了像沃尔玛这样的国际大卖场。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双方为了解百纳归属权大打出手,甚至诉诸法律,最主要的是看重解百纳已经形成的品牌和市场。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强透露,我国葡萄酒年产量在50万~60万吨,其中,解百纳的产量占到了12万-15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5%。而且由于多年的宣传,其已经形成品牌知名度。
而据张裕上海营销管理公司大客户经理瞿德强透露,2007年,张裕解百纳系列产品销售额达到20亿元,占到总销售额的45%,占整个解百纳市场的70%。如此大的比重,对任何企业来说,都绝对是一块大蛋糕。
外资或得利
现在看来,整个解百纳事件从整体上来说,并没有缓和的迹象。双方各执一词,并各有相应的业内专家给予支持。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强就代表该委员会明确支持长城等企业:“解百纳是通用名称,不能为一家企业单独占有。”
杨强表示,他们的结论不是随便作出的。2003年,应一些葡萄酒企业的要求,专家委员会专门做过广泛的调研。“目前我国葡萄酒行业是很健康的,这个事情对行业不好,牵扯太多精力。”他强调,一些国外葡萄酒企业正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北京的燕莎等高档商场,洋酒有加速进入的势头”。
宏源证券分析师许超则表示支持张裕,认为在这个消费升级的时代,解百纳的品牌意义得到凸显。解百纳作为品牌在国际上已经得到认可,“目前我国葡萄酒产业受国外冲击还不大,但是若张裕败诉,这种抹杀品牌的行为会毁了中国葡萄酒行业,我国的葡萄酒行业在未来或许会被洋酒横扫”。
“有洋葡萄酒品牌正在借解百纳混乱之势,侵蚀中高端市场。”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刘彦平表示,“解百纳品牌得不到保护,高端市场缺乏一支生力军,相当于为洋葡萄酒自动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