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现在这句话用在马铃薯身上最恰当不过。随着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价格飙升,虽不起眼但却实用的土豆一时间引起人们另眼相看:它适应性广、丰产性好、营养丰富、经济效益高、价格低廉。在粮食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土豆无疑成为粮食安全战略中不可忽视的筹码。
堪称地球“未来的粮食”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和耕地面积增加有限等因素制约粮食产量增长。据美国农业部预测,未来10年,大多数国家耕地面积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0.5%,全球2/3粮食增产数量要靠单产提高来实现,而过去几十年粮食单产提高缓慢,预计未来10年单产增加依然有限。
2006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10538万公顷,当年粮食平均单产为4.72吨/公顷。据此计算,10年后我国粮食的平均单产须达到5.04吨/公顷才能满足需求,每公顷增加0.32吨。据了解,目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均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幅度增产难度较大。
鉴此,联合国把2008年定为“国际马铃薯年”,强调作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的马铃薯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并将马铃薯定义为地球“未来的粮食”,并确认有必要使全世界关注。然而,我国又是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马铃薯生产势必已成全球关注焦点。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全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约为3亿亩,总产量约3.15亿吨。其中我国的种植面积达7523万亩,大体占世界的25%,亚洲的60%;总产量达7034万吨,大体占世界的20%和亚洲的70%,在世界均居领先地位。
有数据统计显示,目前西藏和吉林的单产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亩产分别达到3000公斤和2405公斤,但只占总播种面积的2%;而平均亩产在1000公斤以下的有陕西、山西、贵州、河北、宁夏、内蒙古和黑龙江等主产省份,占全国播种面积的49.4%。
据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介绍,如果采用新品种、新工艺,我国马铃薯单产水平可以提高一倍以上,并且商品薯品质改善后价格也会有所提高。就目前来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此外,马铃薯的生育期较短,再生能力强,对风、雹等自然灾害有一定的抵抗力,又是很好的救灾作物。在同等条件下,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上蛋白质的产量是小麦的2倍、稻谷的1.3倍、玉米的1.2倍,所含Vc是苹果的10倍。
可见,马铃薯已是冬作农业发展中一种潜力巨大的作物。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耕地面积的近2/3,计12亿亩处于冬闲状态。可以尝试利用南方冬作区和中原二季作区的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生产,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变相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起到缓解人地矛盾的作用。
已经纳入国家规划
一个事实摆在眼前:我国的土豆种植面积占世界四分之一,产量占五分之一。据此,我们完全应该相信我们能够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当前,加快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努力提高土豆的加工转化程度,不断开拓土豆消费市场,显得尤为迫切。
据最新农业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8500万亩,几乎遍及所有省份,总产量8000多万吨。其中,内蒙古种植面积940多万亩,鲜薯产量约90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两位。
素有“中国薯都”之称的乌兰察布,是内蒙古马铃薯的核心种植区之一,该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0多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的50%左右,总产40亿公斤,占全市粮食总产的60%,马铃薯年生产总值20多亿元,农民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纯收入达到571元,约占农民纯收入的20%,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
乌兰察布市市委书记吴永新介绍:乌兰察布针对马铃薯的优势,进行了种植业结构的大力度调整,把马铃薯作为“立市产业”大力开发。经过10多年的发展,马铃薯产业化格局实现了由商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跨越,广大农牧民通过马铃薯产业得到较多实惠,种植、销售、加工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参加贩运中受益的农民多达13万人。
目前,乌兰察布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到74户,淀粉加工厂(点)已发展到1.2万家,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拥有30多条马铃薯粉皮、粉丝生产线,年转化马铃薯鲜薯20亿斤,产品畅销国内和国际市场。马铃薯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已达19.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
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看好,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和加工业发展迅速,马铃薯已从救荒作物延伸成为朝阳产业。据悉,马铃薯产业较发达的欧洲诸国由于资源、环保和出口政策等因素的限制,向亚太地区出口量逐年减少,使得马铃薯产业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
为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农业部已制订规划,力争到2010年末将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到1亿亩,加工比例提高到20%。同时,预计到2010年,内蒙古马铃薯年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鲜薯总产量达到1500万吨,将真正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
产业壮大亟需机制保障
目前,我国马铃薯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脱毒种薯少,扩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不牢;二是专用品种少,优化产业结构的支撑不强;三是大型企业少,提升产业效益的平台不稳;四是技术水平低,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应从战略高度来审视马铃薯产业的重要性,发展马铃薯产业不仅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都有重大意义,真正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李孟刚说:“目前,国家在全面考虑根据粮食平衡和国家财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对马铃薯种植和流通进行补贴,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尽快建立合理健康的产业发展机制。”
李孟刚认为,在目前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四补贴”政策环境下,需要掌握好补贴对象、性质、目标和方式选择等问题。特别是要对种薯进行良种补贴,迫切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优质脱毒种薯。既保证农民高产、高效,也保证种薯企业利益,促使我国马铃薯种薯产业良性发展。
鉴于我国马铃薯产业物流体系尚不发达,每年全国因此而实际损失的马铃薯约为总产量的25%~30%这一尴尬,李孟刚建议,国家应建立适当的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的马铃薯商业储备,并依据储备数量进行相应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马铃薯物流设施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马铃薯现代物流体系。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我国马铃薯产业,要面对国际大市场、大环境的竞争和挑战。规范、有序的发展是产业的“生命线”。因此,各产区政府应提高认识,通过加强资金、质量、市场准入、环保、资源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严格管理,规范马铃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遏止“小、散、乱、差”的发展趋势。
农业部指出,今后要以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切实保证马铃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