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毒奶粉重生链条解析

   日期:2010-02-21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1029    


    尚未恢复元气的中国乳业市场在春节前再次阴云密布。

  由上海熊猫乳业公司引发的三聚氰胺超标事件余波未平,三聚氰胺的幽灵再次肆虐市场:随后,陕西渭南乐康乳业、陕西金桥乳粉、山东“绿赛尔”纯牛奶等企业又相继出现了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奶糖、面包、冰激凌等制品。

  第二轮奶业危机正在蔓延!官方掌握的信息显示,这批毒奶粉为2008年三鹿事件之后的残留奶源,涉案的多是二三线城市的中小企业。2009年2月9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高调亮相,宣布全力打击毒奶粉。

  这些当年宣称被销毁的毒奶粉为何又幽灵重现?它在怎样的利益链条上流动、乃至卷土重来?

问题奶粉去向成谜

  王丁棉这几天很担忧。他的身份是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在业界以最说真话、最揭露内幕著称,素有“王大炮”之称。但他对记者坦言:“最近压力很大。”

  “压力来自于政府和企业,他们认为我的言论在打击乳品市场信心。”王丁棉说,三聚氰胺已成为我国乳业的毒瘤,若不彻底根除,后患无穷。

  王进一步解释,2008年三鹿事件后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对问题企业的处理和受害者赔偿上面,但并未对那些召回的毒奶粉进行统一监管,而是交由企业自己处理。“此番第二轮(三聚氰胺奶制品)危机就是当时2008年三鹿事件的后遗症。”王说。但现在,新成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担任主任,宣布对近期发现的毒奶粉要全部销毁,对不法分子要予以严惩。

   据记者了解,当年含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中,仅三鹿集团封存的婴幼儿奶粉就达到2000余吨,而其他企业召回、销毁的数量并没有公开。

  “如果大规模召回问题奶粉,企业需要付出很多钱。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损失,完全不理会我们的退货要求,经销商进退两难。”一位乳业经销商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三鹿事件后,有些企业的承诺并没有实现。

  而召回的问题奶粉最终也是去向成谜。

  一位地方监管部门人士对记者透露,按照规定,企业召回和处理的情况必须向监管部门报告,但很多企业并没有执行。按照当时的分工,质检部门管生产、农业部门管奶站,而工商部门主要负责流通,“并未对问题奶粉进行处理和监督,时间一长就没人问了”。

  但也有例外。记者获悉,当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曾对问题奶粉集中销毁,但因为成本比较大,没有大规模推行。如在2008年底,广州就集中销毁了近千吨奶粉。据一位参与此次销毁的人士说,如果涵盖运输、焚烧、无害化处理环节,在广州销毁一吨奶粉的成本是2000元,而东莞则在1000元左右。

  “销毁成本居高不下,因为毒奶粉很难彻底销毁——焚烧对锅炉损害较大,后期清理麻烦;而填埋又怕被人挖出来翻新。总之目前尚未能找到一种低廉、合适的处理办法。”上述人士说。

  究竟企业在这些问题奶粉回收之后,采取了怎样的处理方式?这对外界而言几乎是一个谜。多数大企业也不愿意正面回应记者的疑问。

  光明乳业新闻发言人龚妍奇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光明在当时是酸奶出了问题。“这主要是散奶造成的,在当时有5%的奶源来自散奶,现在光明已经不收散奶了。”龚妍奇告诉记者,那些问题酸奶很快就过期自行销毁了,也没有用户进行退货。

谁是幕后黑手?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多方查证与了解,问题奶粉流通和买卖路径已经逐渐浮出水面。

  目前,市面上的问题奶粉主要有三种流通路径,一种是经销商手中未召回的存货;另一种是企业自身召回后并未销毁,转而使用的部分;最后一种则是部分大企业将问题奶粉卖给中间商,再由中间商转手卖给小企业的部分。

  王丁棉估计,在2009年6月经销商手中存货大概为10万吨左右,而其他两种路径的问题奶粉则成为永远的谜题。

  不可思议的是,在三鹿事件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经销商兜售问题奶粉已是业界的潜规则。

  一位从事乳业的浙江籍商人对记者透露,一位中间商就曾向他销售过低价问题奶粉。这位中间商告诉他,手中的奶粉多是从企业直接购买的,“可以充分满足需求,要多少有多少。”事实上,这种方法极为隐蔽,企业把问题奶粉卖给中间商,而通过中间商进入市场,企业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出了问题,企业也能推得一干二净。

  而王丁棉向记者回忆,2009年6月他去参加福建举行的一个巴氏奶论坛时,晚上就有一位饲料商辗转找到他询问问题奶粉一事,希望王丁棉能帮忙出主意。

  这个饲料商对王丁棉说,他认识一个大经销商手里有六七万吨含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价格非常便宜,他想把这些奶粉加到饲料中去。但这种想法遭到了王的反对。王告诫他说,牛吃了这种饲料产出的奶也含有三聚氰胺,而鸡吃了产的蛋中也会含有相同的物质,被查出来会出事。“后来他听了我的劝告放弃了,但可以想象,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拒绝这种低价诱惑。在当时,这种‘地下市场’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此外据另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三鹿问题爆发后有些企业召回问题奶,销毁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大部分被储存起来等风平浪静之后继续使用。“这些问题奶回收后不可能把三聚氰胺提取出来,因为提取成本很高,他们想出一种折中的办法:把问题奶和好奶按比例混在一起进行稀释,只要三聚氰胺含量达到国家标准就可以重新销售了。”

  2008年10月8日,有关部门在权衡各方利益之后发布了一个三聚氰胺限量值的公告,其中规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液态奶等为2.5mg/kg,高于以上指标均不能销售。

  王丁棉坚持,这个规定更多体现了企业利益,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对问题奶粉进行稀释然后再出售。“我多次反映取消这个规定,但都没有结果,从这次危机看来这个限量值的规定始终是一个隐患。”

  记者了解到,上下游供需关系的失衡是导致一些企业铤而走险、使用问题奶粉的一大原因。在三鹿事件之后乳业发展一度停滞,收奶价跌到了1.5元/千克,很多受到严重影响的奶农开始转行。而到了2009年9月,由于奶源不足奶粉价突然狂飙,增幅高达50%~80%,全国爆发了一轮奶源大战,由此曾经隐蔽的问题奶粉开始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大规模流向市场。

  “目前奶业市场恢复到了90%以上,但最艰苦的日子仍未过去,不破不立,必须采取严厉的政策根除三聚氰胺的幽灵,否则很难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上述业内人士如此评说。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