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等副食品的价格和安全问题是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在今年的自治区“两会”上,这些关乎百姓餐桌的问题依然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他们纷纷支招平抑蔬菜等副食品价格,同时确保市民餐桌安全。
恢复价格调节基金稳物价
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价格调控专项资金,用于粮食、蔬菜副食品、肉类生产加工以及流通环节的补贴等方面,从而平抑物价。这种价格调节基金的做法,曾在保证市场供应、稳定物价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在前几年被取消。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昌吉回族自治州代表团提出了恢复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调控价格,稳定市场的建议。
昌吉州代表团的代表们举了一个例子:昌吉州从1995年至2002年,全州累计征收基金971万元,通过各种形式补贴、投入市场602万元,有效地稳定了市场,平抑了物价。面对2010年高涨的居民消费指数,政府财政应该恢复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提高政府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能力,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因此昌吉州代表团建议:以地州为单位建立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一方面是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列出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专项科目,按一般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另一方面由纳税人(不含工薪阶层)按收入的适当比例向政府缴纳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计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在税前列支。
据悉,2011年,乌鲁木齐市将设立价格调控专项资金,用于粮食、蔬菜副食品、肉类生产加工及流通环节的补贴等方面,从而平抑物价。
加强农副产品流通环节监管
蔬菜从菜农到消费者的菜篮子里,要经过层层环节,每多一个环节就多一层“盘剥”,最终到市民餐桌上时价格翻了好几倍。民革新疆区委会的委员们在“两会”上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副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
民革新疆区委会一名委员说,农民没有增收,农副产品价格却在不断上涨,原因就是农副产品在流通的中间环节中增值太大,大部分利润都产生在流通环节,农民实际收入没有明显提高,而消费者却承担了物价上涨的负担。因此,控制流通环节过多、过高、过繁的收费才是控制物价高涨的关键。
民革新疆区委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流通环节的长期监管,减少流通环节,以降低成本,严打“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对违法者要严厉惩处。在对农副产品开设“绿色通道”的同时,适当建立“农副产品”直销商店,做到让农户和消费者都受益。同时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特别是直补,促进农业发展,以保证供应。
在乌鲁木齐周边建蔬菜供应基地
每到冬天,首府市场上销售的蔬菜大部分是从内地运来的,不仅价格高,长途运输让蔬菜也不再新鲜。“如果在首府周边地区建立蔬菜基地,不仅能及时足量地给首府供应蔬菜副食品,也能让市民吃上最新鲜的反季节蔬菜。”昌吉州代表团的人大代表说。
为此,昌吉州代表团提出,昌吉州作为紧邻首府的农业生产大州,交通便捷,能大量满足夏季蔬菜供应及储备的优势。
面对乌昌地区500万人口的消费需求,在昌吉州建立蔬菜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可有效应对乌昌两地蔬菜市场供应,保障两地居民“菜篮子”长期稳定供给。昌吉州人大代表建议,在昌吉州蔬菜产业发展中,自治区应加大对温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蔬菜生产补贴力度,完善市场流通信息体系建设。
重点治理小作坊小摊贩
在此次“两会”上,自治区人大代表常风关于重点治理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的建议,引来代表们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
常风说,为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卫生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区的小作坊、小摊贩普遍存在的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无照经营、基础设施不到位、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问题严重。
“比如小作坊制作米花球、豆制品、傍名牌酒等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还有全疆各地州的卤制品小作坊、小餐馆,大多数的后堂都经不起检查,还有露天食品摊的安全隐患等,令人十分担忧。”常风忧心忡忡地说。
虽然各地州的监管部门对以上情况是了解的,但是普遍反映监管难度较大。有些地方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些地方监管人员因为没有执法权,发现问题只能提出整改意见,有些地方缺乏经费,有些地方监管人员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检测设备陈旧,还有些地方执法空白。
因此常风建议:自治区尽快出台实施食品安全法相关的地方配套法律法规,制定自治区食品生产小作坊和小摊贩的管理办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且保证经费,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监测的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