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酒展、名酒节,近日全国进口酒最大的集散地广州,大小进口葡萄酒展会盛况空前。紧俏的展位、扎堆的参展商、络绎不绝的全国各地采购商---行内人士直言,这只是进口葡萄酒中国市场井喷的一个缩影。“欧美市场下滑,中国市场崛起,进口葡萄酒向中国发起了继上世纪90年代整体被国产葡萄酒击败后的第二次反击浪潮。”
不过,行内人士同时爆料,海关重拳打击偷逃关税压力下,偷税此路不通,而“原瓶进口”已经成为投机者新的暴利模式,“一欧元的成本,售价200-300元人民币,利润高达1900%- 2900%,远远超过近日”声名远扬“的抗癌药芦笋片1300%的利润率!”
进口葡萄酒抢滩中国市场
“去年,中国生产葡萄酒96万千升,同比上升28%,销售额223亿元,同比上升20%.中国已经进入世界葡萄酒生产八强,迈入生产大国的行列。”29日,广东省酒类专卖局副局长朱思旭告诉南都记者。“进口葡萄酒之所以对中国趋之若鹜,是其巨大的成长空间。2009年中国人均每年葡萄酒消费量是0.7升,只是国际水平的1/10.”朱思旭称。
根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进口葡萄酒总量达171,231千升,比2008年增长4.93%.“目前,进口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的冲击来势汹汹。美国加州州长短期内多次造访上海,就是为了推广其原产地的葡萄酒!去年,进口葡萄酒的份额已经占中国葡萄酒整体市场的15%.”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不熟悉中国市场的进口葡萄酒在与崛起的国产葡萄酒大战中集体溃败,市场份额多年来一直被挤压至不到10%.
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中欧美葡萄酒消费大国消费低迷,令葡萄酒消费新兴大国中国成为进口葡萄酒业绩的一根“救命稻草”.法国波尔多作为进口葡萄酒的标杆,2009出口量和销售额分别较2008年下降14%和23%.但在这一串下跌的数字中,中国市场的销售一鸣惊人:中国大陆地区业务增长高达40%,进口量与2008年相比增长更高达97%.全世界葡萄酒的出口,都瞄准中国这片热土。
“原瓶进口”暗流汹涌
然而,与进口葡萄酒表面繁华相对应的是,行业潜规则和暴利同样暗流汹涌。“为了与依然绝对强势的国产葡萄酒有明显差异化竞争,眼下进口葡萄酒主打的核心概念是‘原瓶进口'.但是,’以次充好,‘关外境内’灌装,‘原瓶进口’里面有行内公认最大的‘猫腻'.”东莞拉菲城堡酒业总经理韦帮满日前向南都记者称。据韦帮满介绍,公司的幕后大股东来自东莞某老牌星级酒店财团,一直看好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半年前董事会决定跨业扩张,与法国圣堡露酒庄签订中国总代理合作协议。
“’原瓶进口‘指的是一瓶酒从葡萄种植、采摘、榨汁、发酵、窖藏、酒液装瓶、酒瓶标签及内外包装全部在原产国完成。”韦帮满告诉记者。“我们的法国合作伙伴透露,他们的法国酒庄负责生产上的所有事宜,我们只负责中国境内销售。因此,我们对原瓶进口的要求是,100%法国灌装、100%原产地证明、100%提供海关通关码。但是没想到,行内’原瓶进口‘概念,里面竟然有这么多的潜规则和暴利黑幕。劣币驱逐良币,不公平的竞争对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
韦帮满称,现在行内比较盛行的假冒“原瓶进口”酒,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挂羊头卖狗肉,“西班牙、澳洲原酒当法国酒卖”;一种是“原桶进口,国内勾兑分装”.
借“原瓶进口”的招牌,为了将利润最大化,进口葡萄酒“关外境内”灌装的投机做法越来越多。国内葡萄酒资深行内人士杨征告诉记者,“近期,国内不少保税区内,新建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国际分装中心‘,这些保税区内的生产线,特别意义在于,保税区法律意义上还在关内,从地理届限上未完成最终出口。于是,在这些生产线上灌装的葡萄酒仍可打’境外‘的擦边球。大桶进口原酒在这里被分装到小瓶中,只要出了工厂大门,才算’出口‘到了中国。当然,最后这些分装的葡萄酒仍被商家贴上’原瓶进口‘的标签。”杨征说,正是一道厂门之隔,投机商在理论上完成了“原瓶进口”的过程。
“既然不是真正原产地灌装,即使这些原酒是进口原料,质量风险也会非常大。因为葡萄酒天生’娇贵‘,对温度和空气接触等条件要求特别,哪怕是一点’漏气‘,这瓶酒就不能喝了。原产地装瓶的意义就在于原产国生产线上生产和灌装一气呵成,减少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韦帮满称,“关外境内”式的灌装,目的无外乎节省成本,争取利润最大化,但是极有可能牺牲了产品质量。
“规范生产线上生产,同等容量包装酒瓶的同一批葡萄酒,其酒液在瓶身的高度一定是一致的,否则可以说明灌装条件一定不高,也基本可以判定不是’原瓶进口‘.当然而这些酒质量无疑也是没有保证的。”国内某知名进口葡萄酒商销售部负责人钟建军(化名)告诉南都记者。“广州琶洲展馆,各色葡萄酒展,会场热闹非凡,交投活跃,但是企业和产品龙蛇混杂,我不能太肯定里面有多少’原瓶进口‘葡萄酒货真价实。”钟建军(化名)在展馆现场作了实地考察后告诉记者。
葡萄酒也潜伏“三聚氰胺”?
行内流行一种说法:市场上30元以下的酒,70%以上都是勾兑的;60元以下的酒,40%都有问题;200元以下的酒,平均50%也有问题。“通常原瓶进口葡萄酒都不应该有水、白糖、色素、香精、橡木素等勾兑的添加物,但是这种’关外境内‘的灌装,为国内不法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韦帮满告诉记者。
“除了水,最可怕的还是在葡萄原酒里添加二氧化硫。不少大包装进口的葡萄酒,为了减轻运输重量和成本,外包装连木桶都不是,是一些软质皮囊,运输的过程中为防腐,就添加二氧化硫。”国内葡萄酒观察员方军告诉本报记者,“虽然葡萄酒酒精度低,勾兑的劣质酒不像白酒般危险,一般也就拉拉肚子,但是葡萄酒中的二氧化硫可能会是食品业的第二个潜伏的’三聚氰胺‘危机。”
方军称,原瓶进口酒的“暴利”,从成本上算非常直观。“以采购28元/瓶的法国葡萄酒为例,即使采用同家法国酒厂同等质量的原装散酒在国内灌装(运输、人工、瓶、塞、酒标等本地辅料采购),同样一瓶酒成本大致可节省一半,即14元/瓶。如果采购其他更便宜的进口散酒,在勾调流程中掺杂些其’填充物质‘,那成本就更低。”
“从中国国情来看,如果不改变大致原有属性和品质,从包装、人力、运输等多方面节省成本考虑,相比于原瓶进口,灌装的进口葡萄酒在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价格更具优势。但是,一些游离监管,分装假冒’原瓶进口‘酒,最终将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和身体健康。而且因为其特殊的’价格优势‘,也会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短期现象,对行业发展非常不利。”方军称。
一欧元产品穿上马甲可卖300元
产业链运作假冒“原瓶进口”
“假冒’原瓶进口‘,之所以泛滥,问题的关键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条由原料低价收集、国内生产线分装、品牌中介推广等环节组成,相对固定的产业链条,这令潜规则得以不断被复制。”东莞拉菲城堡酒业总经理韦帮满29日告诉记者。
暴利程度登峰造极
首先,进口葡萄酒的低价原料,在世界葡萄酒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并不是稀缺资源。“目前,进口葡萄酒C IF(指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的价格在6000元/吨左右,也就是说假如按此分装成750M L普通装的葡萄酒,每瓶原料成本是4.5元左右,再加上每个酒瓶大约2元人民币的成本,一瓶的成本也就在6.5元左右。”杨征称,业内有个说法,“一欧元的产品,中国标上’原瓶进口‘的标签,这个零售价就可以高达200-300元”.其中暴利在消费品行业算是登峰造极。
除了正常市场价格进入的进口原料外,韦帮满称还有更低价的渠道:“国人澳洲移民,往往愿意选择投资规模较小,约50万元人民币投资额度的葡萄酒园作投资方向,这样下来,这些原籍中国的准澳洲移民手上可能掌握了10万瓶左右的澳洲葡萄酒。为了把这部分人手上的进口酒资源盘活起来,国内已经成立一些专门的中介公司,以半价左右的价格收集这些批量的原酒。”韦帮满称,这些原瓶进来的酒,往往被洗掉原来的英文酒标,按商家自己的销售需要,贴上新标。
推广环节警惕陷阱
“假冒’原瓶进口‘的装瓶、换标完成后,品牌推广环节现在也是高度市场化。”韦帮满透露,深圳“××帝国”葡萄酒品牌运营商,号称自己是’中国大区15年的独家总代理商‘,在网上打出2.8万元人民币加盟法国品牌总代理的广告,吸引了很多看好进口葡萄酒市场,但是对行业一知半解的行外新投资者。“有的投资者,一买就是10个品牌,但是他们不知道,这28万买回去的所谓’法国品牌‘,只是运营商编撰的幌子,而所谓的原瓶进口酒,内容物更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葡萄酒垃圾。”
作为进口葡萄酒业内的新兵,韦帮满坦言行内利用“原瓶进口”概念的不法商家从产品价格和形象上都对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用事实说话,我们决定省下打广告的钱,在终端经销商的层面把20000-30000瓶样酒送出去,目的是树立’原瓶进口‘的质量形象。”不过,对于“原瓶进口”的乱局,韦帮满称假如能抓住机会,也会是一个机遇:“一个进口酒品牌,能在中国一年销售100万瓶,是个挺了不起的事情了,明年我们争取能达到这个目标。”
链接
防伪三招
虽然海关对于进口葡萄酒每瓶都会有自己的海关通关码,这个类似“身份证”性质的编号记录了来源地和灌装地等信息,但是一经不法商家偷龙转凤,以次充好,产品就身价百倍。由于对酒标更换频繁,不少展会上标称“原瓶进口”的葡萄酒,商家口头称的原产地往往和海关通关码前两位产地代码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矛盾。投资者也可以查看这些凭证。
要测试葡萄酒是否掺了水,可将葡萄酒液直接倒在白色纸巾上,假如玫红色的色线与水线范围不一致,色线比水线范围更窄,说明这一定有勾兑过程。
目前较难做假的只有酒塞,因为经过“洗标”,进口时原配的瓶塞不可更换,和新酒标一定不吻合。而国外瓶塞的厂家又不轻易接单订做,至少5万瓶起单。因此,瓶塞也是造假的一个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