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广富 72岁,清真烤鸭传人,"鸭胡"胡宝珍和清真菜大师杨永和的弟子,曾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厨师、北京亚运会清真餐厅总厨,高级烹饪技师。
北京烤鸭,从清末起便被尊为"中国第一名菜",是中国餐饮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品牌,"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的口号,人人皆知。
然而,你真的吃过烤鸭吗?你吃的真是烤鸭吗?
这是一个随处都能见到烤鸭的时代--超市里袋装产品堆积如山(事实上,其中绝大多数不是烤制的),在许多餐馆的菜单上,一套烤鸭价格不过38元。然而,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从原料,到工艺,到吃法,到味道,这道名菜已被歪曲得越来越不成样子。在食客们一片"烤鸭也不过如此"的感慨声中,误会正渐渐取代着传统。
"照这么下去,20年后,还有谁能说出真正的烤鸭是什么味?""鸭胡"传人艾广富忧心忡忡。
总以创新、发展为借口,毁掉了一个又一个经典,难道数百年创下的名吃、老北京的骄傲,将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艾广富大声疾呼着:救救"国菜",救救烤鸭。
一只烤鸭汇集各方精华
烤鸭是上世纪50年代后的名字,此前叫"炉鸭"、"挂炉鸭子"或"焖炉鸭子".
据学者考证,烤鸭源自南京"片皮鸭",这道菜至今仍有。做法简单,用30多块砖临时砌炉,连泥都不用,有点像烤羊肉串。条件太简陋,最多烤三四成熟,只能吃皮,剩下部分做别的菜。以后传入宫廷,焖炉法应运而生。
鸭子本是南方家禽,明成祖迁都,烤鸭进京,后流入民间,第一家烤鸭店是老便宜坊,开在菜市口米市胡同,大忠臣杨 山题的匾,杨家住南横街,祠堂仍在,距此店很近,推测当年顾客多是达官贵人。
该店后转由山东人经营,融入"烙饼卷大葱"的技法,加了大酱,这是江苏原本没有的东西。但大酱味咸,渐被面酱替代。面酱非北京土产,是保定"三宝"(铁球、面酱和春不老,春不老是一种咸菜,类似雪里蕻)之一,它自然发酵而成,略带甜味。
可见,一只烤鸭融入各地美食精华。
老北京吃烤鸭规矩多
在过去,烤鸭是一道大菜,吃一只的人几乎没有,一般三四人吃一角(四分之一),五六人吃半只,平常人只吃一盘,即1.2两。改革开放前,一瓶茅台酒4.3元,可一只三斤重的鸭坯,烤出来就得7.7元。那时北京能做海参的店到处有,能烤鸭的不超过10家,吃一次烤鸭,是相当值得炫耀的一件事。那时也没领导来吃,只有文人、名医、名演员才吃得起。连马连良这样的名角,一次也舍不得吃一只。
因为珍贵,所以规矩大。客人来了,徒弟先拿几只鸭坯让主宾选,用淡墨在鸭背上画记号,目的就是让请客的人好好显摆一下。现在多用糖汁在鸭脯上画,这不对,这是烤鸭最好吃、最打眼的地方,货卖一张皮,指的就是它。从养鸭到宰杀,从冷藏到烤制,都要保护好这块肉,抓鸭都不能碰这儿,因为太娇嫩,易留瘀青。
鸭子烤好,要跑步端上去,大家一鼓掌,主宾就得塞红包,解放后改成送盒烟,然后按客人要求片制。过去名厨不是评出来的,是名人认出来的,马连良要吃烤鸭,先打电话问"鸭胡"在不在,不在人家压根不来。
现在的鸭子不对劲
烤鸭现在变味了,因为原材料不对劲。名义上叫填鸭,实际是肉鸭。
新中国成立前,一只鸭120天出栏,后来改善了养殖条件,上世纪80年代前,出栏期是65天至70天,现在是28天至35天,和肉鸡差不多。
现在鸭子确实嫩,但没鸭味,过去鸭子瘦肉多,显老,但味是嚼出来的,不嚼,你吃的是什么?以前4斤鸭烤完能出1.6斤肉,现在1.2斤都出不了。一道国菜,弄成快餐了。
北京烤鸭是几百年培育出来的品牌,在上万道中国菜中,它影响最大,为什么不能搞个基地,按传统方式提供原材料呢?现在柴鸡蛋都有基地,怎么烤鸭就没有?你看人家比萨饼,全世界开连锁,可面粉、原料必须用人家的,否则给多少钱不让你干。
以前北京餐饮规范严,宫保鸡丁只许四川饭店卖,葱爆羊肉只许清真饭馆卖,现在北京卖烤鸭店上千家,这么一哄而上,就把自己牌子给砸了。
传统烤鸭不同季节味道不同
最不对头的,是荷叶饼,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现烙的饼才好吃,过去烤鸭店都有烙饼师,只要求相对薄,没听说透过它能看报纸,那是吃的,不是让你看报纸的。过去荷叶饼讲究绵软,现在图省事,都是提前几星期甚至几个月烙好,筋道得扯都扯不断,用这个卷,还能吃出烤鸭的脆劲儿吗?
现在的荷叶饼多用机器加工,是从美国传入的,国外上世纪80年代就基本淘汰了,根本不是传统工艺。真正的荷叶饼有面香味,这样才能和葱、酱配到一起。
传统烤鸭不同季节味道不同,因为葱不一样,春节到4月用羊角葱,即头年没长成的大葱,埋在土里,用秫秸秆挡住西北风,一开春它就长了出来,经过一冬的冬眠,味道特别好,呈黄色,叶是绿的。4月到5月,用小葱,小葱辣,讲究的切成"水仙葱",即竖剖三刀,放水里去一下青草味,它会自动打卷,像水仙那么漂亮。6月到9月,用沟葱,剩下时间,用大葱,即山东的"高脚白".不同时节吃不同的滋味,顺应自然规律,是养生之道。
今天黄瓜成了卷饼的标准配置,四季都吃,这不对,过去黄瓜不是这么吃的,而是冬天到开春气候干燥,所以切根黄瓜,吃两口烤鸭,再用它清口。
文化不是编出来的
现在自由市场上,到处都有鸭架卖,我就不明白了,鸭架要么客人带走,要么做汤,这些鸭架从何而来?如果说来自烤鸭店,那顾客喝的鸭架汤,究竟是什么?
过去鸭架汤略带白色,为什么?因为烤鸭至少45分钟,又油腻,所以不能上浓汤,应清淡、爽口。清真烤鸭的鸭汤还要加蔬菜,但蔬菜不能有气味。一般是冬天白菜、春天萝卜、夏天黄瓜、秋天冬瓜。注意,萝卜是有气味的,所以要先煮熟再用。
过去顾客吃完了,跑堂看座位上有老人孩子,会建议最后加个鸭油溜黄菜,即鸡蛋加2/3的水,用鸭裆油炒,因为油是烤鸭剩的,所以不收油钱,价格便宜1/4.
与客人的这种沟通,从头到尾让人体会到吃烤鸭是一种文化,文化不是瞎编出来的,它得有根有据。不像今天,客人与厨师不照面,鸭子早就烤好了,客人要,用微波炉一热就上,倒是真快了。
留住祖宗的这份遗产
烤鸭变了味,有客观因素,比如过去用枣木烤,现在枣木少,改用果木,没那个香味了,这没办法。但也有主观因素。
首先,缺乏一个部门具体去管这些事,把什么都交给市场,让餐饮业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比如用口水油、劣质餐巾纸、一次性筷子,说了这么多年,改了吗?南京吃小龙虾吃出了问题,可这么多餐馆不还在卖?
第二,老师傅流失太严重,好多厨师压根就没学过徒,你让他按传统来,他懂吗?过去开饭店指着名厨拉生意,给股份树牌子,可现在饭馆宣传的都是老板,连厨房都没下过,却顶着十几个头衔。老板心里明白,老师傅知根知底,不好管,不如用一批农村来的孩子,等他们摸清门路,再换新的,这就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创新我同意,没创新就没社会进步,但要万变不离其宗,老祖宗在吃上有几千年积累,比我们可讲究,我年龄越大,越觉得前人许多地方真是想绝了,不把这些东西继承好,光想着创新,也不行,今天创新菜做了这么多,不过是这放朵花,那加点辣椒油,真做出新意了吗?烤鸭是比较成熟的产品,在配料上可以适当变,但基本的东西不能改。
我是真担心,再过十年二十年,真正烤鸭是什么味,大家都不知道了,他们会觉得今天他们吃到的就是正宗,要这样,烤鸭就真的完了。陈辉/文
很多革新不靠谱
烤鸭的传统工艺,很多已被"革新".
过去鸭坯要先吹气,使脂肪泡沫化,让皮肉分离。这是几代人研究出来的,这样入炉烤15分钟左右,油就从毛眼往外冒,相当于自炸,这样才能酥脆。如今,这道工序基本没有了。
按老规矩,鸭子入炉前要往腹腔灌开水,清真烤鸭灌的水中还要加花椒。这样入炉后,水很快开锅,外烤内煮,才能外焦里嫩。此外,灌水还能去除鸭子腹腔中的异味,不知为什么,现在许多烤鸭店连这道工序也省了,这样 "革新",我认为是一种亵渎。
过去烤鸭片制方法和今天也不同,一般是"两吃",即先把鸭脯上的皮片下来,给每位客人一片,尝一下,因为它很酥脆,必须趁热吃,否则凉了,油就出来了。现在烤鸭店多是先把这部位片下来,放在一边,然后片别的地方,最后将这部分切几刀,盖在最上面,晾这么长时间,早就"艮"了,一吃一嘴油。片鸭子有108刀、118刀之说,但那是技术考核用的标准,实际操作不能这么来,否则时间太长,鸭子全凉了。
现在烤鸭按套卖,我觉得不合理,因为鸭子有大小,历来都是按斤卖,论套不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