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硫磺熏药材”追踪:非典时期药材保留到现在

   日期:2011-04-12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471    

    主持人: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前两天我们栏目播出了一期节目,报道了甘肃省陇西县,当地生产的中药材不少都是用硫磺熏制出来的。这期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观众向我们栏目咨询,这些硫磺熏过的中草药其二氧化硫的含量究竟有多少?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多严重?那么在采访的时候,记者也从甘肃当地随机带回了一些样品,进行了检测,一起来看看检测结果。

    记者从陇西带回了两根黄芪,一根已经过熏硫,另一根则没有经过硫磺加工,还从当地药材市场带回了一些向全国各地流通的黄芪饮片。记者将它们送到了北京谱尼测试中心,这家测试中心,曾经多次检测食品和药品中二氧化硫含量。科研人员按照《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的二氧化硫含量测试方法。对药材样品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进行了化验。几天之后,记者拿到了检测的结果。

    宋薇 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宋薇:黄芪这个样品检测是每千克370毫克,就是370个PPM,然后黄芪的饮片检测结果是430毫克每千克,还有一个对照品,这应该是没有熏蒸过的一个产品,它的含量是7个毫克每千克。按正常一般的中药材和饮片,应该是在1个PPM到10个PPM之间

    结果显示,经过熏硫的整根黄芪的二氧化硫含量为每千克370毫克,黄芪饮片为430毫克每千克,而没有熏硫的整根黄芪二氧化硫含量仅为每千克7毫克。经过熏硫的黄芪和黄芪饮片和没有经过硫磺加工的对比样品比起来,二氧化硫含量高出了五六十倍。宋薇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国家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中二氧化硫含量没有具体的限量标准,但是对食品中二氧化硫含量有限定标准。

    宋薇:像一些生鲜水果规定的是50个PPM,50个毫克每千克,那么对于腐竹类的,干性类的这种产生规定是200毫克每千克,那么按食品上的规定,咱们检测的这个300多PPM和400多个PPM确实已经超过国家的(食品)标准了。世界卫生组也提到,人体每天摄入二氧化硫,就是每公斤体重要低于0.7毫克,所以,要从这个标准来讲,如果超过几百个PPM,食品或是药品对人体远期的危害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按照体重计算,人体每天摄入的二氧化硫量,不能超过每公斤体重0.7毫克。那么,长期摄入超过这个限量的二氧化硫,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呢?就此问题,记者请教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教授,中国商品学会中药鉴定分会理事张媛。

    张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教授

    张媛: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规定了,人体每天摄入二氧化硫想应该是低于0.7个毫克每公斤,是这样一个摄入量。所以这是一个很低的限量。有的学者就是用每天吸入0.75毫克这样一个剂量,来做了一个慢性实验,就发现长期低剂量接触二氧化硫也会造成损害,尤其是呼吸道系统这种损伤,比如说会得慢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甚至支气管哮喘,乃至肺气肿,他甚至可能会提高肺癌的患病率。

    张媛也告诉记者,本来中药材是许多人调理、养生、治病的补品,但是经过熏硫之后,药材的性质也可能发生变化。

    张媛:二氧化硫,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强的还原剂,他会跟其中一些羟基活性激素发生反应,这样会改变中药材原有的一些化学成份,从而影响到药效。

    主持人:通过专业机构的检验发现,经过硫磺熏制的药材,确实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硫残留,这样的残留量,按照专家的判断,已经足以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这样的中药材应该禁止进入市场销售。就在今天,我们也得到来自甘肃的消息,节目播出之后,当地政府部门针对硫磺熏制药材进行了一次大彻查。来看陇西县电视台发来的报道。

    4月3日,节目《变性的草药》播出后,甘肃省陇西县的药监、工商、质监、农业等部门的执法人员,随即对陇西县中药材生产户和加工、仓储企业进行了排查,查处了一些硫磺熏蒸中药材的违规行为。

    田小虎 甘肃省陇西县中药材经销商

    田小虎:现在老百姓对硫磺熏蒸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老百姓坚决不打硫磺了。

    陇西县省产的党参、黄芪等中药材在全国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中医药产业已成为该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对于部分药农和加工户用硫磺熏蒸药材的行为,一直存在着监管困难,没有替代方法的问题。在节目播出后的一周内,相关部门检查了当地药品生产企业17家,批发企业21家,仓储户5家,中药材加工户66户,涉药单位48家;查处中药饮片违法违规案件1起,没收硫磺331公斤以及一些熏蒸硫磺的用具,监督销毁使用硫磺熏蒸的中药材1.5吨。

    舒建国 甘肃省陇西县药材经销商

    舒建国:我们现在要规范加工,规范管理。

    主持人:我们看到,陇西县的执法检查总共发现并销毁了1.5吨硫磺熏蒸的中药材。我们希望经过这一次的执法行动之后,绿色药材这个概念能真正深入人心。事实上,当地人很清楚用硫磺熏制药材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那么药农和经销商为什么要对药材进行硫磺熏制呢。

    主持人:硫磺在熏蒸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长期接触会出现眼红、流泪、呕吐甚至说话能力下降、吞咽困难、憋气等症状,对人体的呼吸道黏膜和消化道黏膜产生严重的损害作用,对肝肾功能也有直接影响。而工业硫磺往往含有铅、砷等重金属,长期接触对人体危害极大。那么,为什么陇西的中药材要经过硫磺熏制呢?来看记者调查

    定西市下属的陇西县、渭源县、岷县等几个县都是盛产药材的地方,陇西县也是全国有名的黄芪和白条党参的产地,而首阳镇就是陇西县内最大的药材生产基地。走在首阳镇的街上,随处可见加工黄芪和党参的人们。那些人都是附近的药农,他们被收药的贩子雇过来,将收购来的药材冲洗、整理,再用机器将整理好的药材切片。尘土飞扬的空气中,不仅弥漫着中药味,更夹杂着一股酸味,甚至盖过了药材的味道。

    商贩子:呛人

    记者:这有点酸味是吧。

    药贩子告诉记者,那股酸味,是硫磺熏过药材的味道。

    药材经销商:熏过的你基本上闻就可以闻出来。它那个熏过的话虫子就不会进去了。虫子进去也就被熏死了。

    药材贩子告诉记者,没有熏过的药材不好保存,如果生了虫、发了霉,就得用硫磺或再次熏蒸。他们收上来的这些已经切成片的药材,都是药农用硫磺熏过的。

    记者:这个要是再生虫子怎么办?

    药材经销商:这个生虫子你就得用那个磷化铝或者是硫磺熏了。

    药材贩子告诉记者,药材被硫磺熏过之后会产生二氧化硫,对人体有害,但是由于保存困难,所以药农们一般还是会用硫磺熏一下。记者向一位贩子询问,是否能买到没熏过硫磺的药材。

    药材经销商:基本上这边都熏了,不熏放不住。

    药贩子:这边儿没有不熏的,不熏颜色不好看,买主也少

    那位贩子告诉记者,熏过硫磺的药材看起来要白不少,卖相好很多。

    药材经销商:熏过的吧,就是那种特别白的。你看那种。 那个党参。

    记者离开了镇上的店铺,又到了首阳镇旁边的南门村,村子里既有自家种药的药农,也有一些组织村民加工药材的作坊。走在村子里,许多人家都在门口冲洗、晾晒药材,记者走进了一家加工党参的作坊,那家作坊也同样以熏蒸硫磺的方法保存药材。

    记者:这全是熏过的吗?

    药材经销商:这全是熏过的。

    记者:这怎么熏啊?怎么能看出来呢?

    药材经销商:这个颜色就比那个没熏过的好,颜色不一样,越白越好看

    收药的老板告诉记者,药材不熏硫磺是保存不住的,到了七月份,不打硫磺的药材就会生虫、发霉。而打了硫磺,可以让药材至少三年不生虫子,如果想要保存的更久,还可以反复熏蒸硫磺。

    药材经销商:硫磺一打,你保存三年都没问题,我们这边还有保存十年的,2003年非典的货现在都在手里面

    药材经销商:过一段时间熏一点 过一段时间熏一点

    老板告诉记者,硫磺很好买,价格也很便宜,在一些镇上的店铺里都可以买到,花一百多元就能买到50公斤的硫磺,一袋五十公斤的硫磺可以熏一吨的药材。但是如果不熏硫磺,药材生了虫,发了霉,损失就会非常地大。

    药材经销商:一万斤货的话,你只要一百元的硫磺就够了

    药材经销商:如果熏的话两天两夜就可以了。

    记者:这么长时间?

    药材经销商:你不熏好它就烂掉了。一公斤都要五十多元的东西,你不熏好把钱烂掉了

    作坊的老板给记者讲述了,用硫磺熏药材的方法,并向记者展示了正在熏硫磺的药材。

    药材经销商:这边我们就是熏硫磺的,我们这样打硫磺的,走开一点,这个味道大

    虽然离药材还有两三米远,记者还是被塑料布下熏药材的二氧化硫气体呛得连退了几步。

    记者:这个怎么这么呛呢?

    药材经销商:它有味道

    记者:这是正熏着呢是吧

    药材经销商:它这里面点着以后,没有了,熏完了。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着完以后就没有了。没有了它就熏成这个样子了。它就绝对保存没问题了,保存三年都没问题。

    记者又走访了一家南门村里的,另外一家作坊,那家作坊里的人也告诉记者,药材的干湿程度也会影响药材的保存期限,但是即便晒得再干的药材,不经硫磺熏,也很难保存好。在那家作坊的一个角落里,记者发现了超过二百公斤的工业硫磺。

    南门村村民:这个就晒得干干的,过两年还是会生虫的。这个是经过硫磺的。

    正准备离开南门村的时候,那家给记者展示了如何熏药材的作坊的人突然追了上来。
 


 «   1   2   »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