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邻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长久以来,我们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程度,希望它越低越好。近期笔者连续在郊区采访,却对恩格尔系数产生了一点不一样的想法。
一件商品的售价低于总成本,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补贴,一种是实际成本被压低了。以食品为例,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超标甚至非法使用添加剂,就是常见的暗中压低成本的手段。
在当今农业生产已能够不完全靠天吃饭的情况下,农产品涨价大体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土地和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包括上游产业链劳动力价格上涨),另一部分是品质升级带来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专家们经常为前一部分分析、呼吁,如通过调控房地产市场来抑制土地价格上涨,而后一部分常常被忽略。
笔者揣测,这是因为考量范围圈定"食"的最基本需求,如普通大米面粉、普通鸡毛菜大白菜猪肉。然而现在的市民要求更安全更优质的食品,尤其是安全。在市郊采访时,农户和农场主都讲到,要遵守绿色无公害的生产方式,一定会影响产量,增加成本。比如物理灭虫害法,当然不如喷药来得爽气,有些不能不喷药的,等足残留挥发的天数再采摘,肯定没第二天就上市赚得多。又如加了催生剂的蔬果光鲜个大产量高,比不加的卖得俏。
怪中国的农业科技还很落后,生产规模太分散?那就举一个发达国家的例子。很多去国外留学打工的同胞"吐槽",蔬菜水果比肉类贵,超市里最便宜的就是冷冻鸡肉,为省钱吃鸡肉都吃伤了。那么鸡肉为什么如此便宜,因为发达国家的养殖技术先进、设备现代化、企业规模大。这个答案表面上对,实质南辕北辙。科技能用来造福也能作恶,往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也是一项得过奖的发明,假如研发再进一步精细化,使得加了料的牛奶不会很快地大范围地明显地让食用者生病,它说不定成为一项"先进"技术被公开推广,乃至纳入某种标准。《南都周刊》近日报道《德国鸡的33天速成之旅》揭开了现代养殖业的暗幕,15年不变的鸡肉价格背后,是吃着毒饲料、打着抗生素、在极狭小空间里长大的畸形鸡,"消费者们习惯于津津乐道鸡肉的廉价,殊不知这些经过33天催化饲养的'美味'将会给身体带来怎样的伤害。"
工业化生产并不能完全解决农牧业的效率与品质之间的矛盾,古训民以食为天的"天"藏着另一层含义,即食物应遵循自然规律而获得。彻底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动植物食品,不是一个生命体,生命是不能人为预先设定程序、由机器控制的。可以想象,假如技术上做得到,假如不顾忌法律和消费者监督,鸡肉工厂将会直接克隆鸡腿和鸡翅膀,而不必"浪费"空间和饲料去长出一只完整的鸡,大可以把"低价值"的头脚皮毛内脏省略掉,把鸡蛋孵化的时间省略掉。推而广之,恩格尔系数可持续下降,政府和百姓都无需再为食品涨价忧虑了,今后的后果,却可能是灾难性的。
恩格尔系数降到一定程度之后,回升是必然趋势,不妨积极看待。同时,把减轻百姓生活成本负担的重点放在其他可控性强的方面,或许是一种崭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