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秀政 实习生 卢智毅
在市桥也有很多进口零食店,而超市也都专门开辟了进口零食的专柜。日前,记者发现,一些进口零食店的商品和网店销售的进口零食缺少必要的中文标识,存在安全风险。
小商店缺少标识较多
以前,一颗"白兔糖"就是大人小孩最喜欢最时尚的零食。到了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体现在我们食物的多样化上,咖啡、饼干、糖果、巧克力等不同种类的进口食品受到人们的喜爱。网络通讯以及物流业的发展促使进口食品也成了当今的时尚食品。但是缺少中文标识的进口食品,消费者难以了解产品的生产地、生产日期、保存期和原材料等重要信息。
记者在东城批发市场发现,这里也有不少食品档在卖进口食品,记者看到一款写满日文的"RITZ"饼干,仅仅几个数字记者能够勉强读懂,但究竟是生产日期还是最佳食用期,记者难以确定。其他的标识需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的人才能读懂,日语还可能有一些汉字,然而对于是来自越南、泰国、韩国的进口食品,消费者难道也要学会这些语言文字吗?
另外在光明南路、光明北路以及一些学校附近,也有不少这些进口零食店,这些商店的进口零食也有缺少中文标识的情况出现。相反,在一些商场、超市,对于进口零食的管理则做得更加到位。记者在大润发、华润万家、好又多和几家信和连锁超市看到,这里的进口零食都额外地贴上中文标识,方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信息。
中文标识须"实话实说"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食品市场质量监管制度》,明文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没有中文标签或中文标签不符合规定的进口食品。规定要求,标签上要注明品名、成分构成、出口国别、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方法、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
可以说进口产品的这个中文标识就是一个"身份证",最主要的目的是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缺少这个"身份证"的产品很有可能是"水货"或者是"山寨货".据报道,前几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一批次美国宝洁产碳烤BBQ味品客洋芋片不合格,原因为被检出违禁物溴酸钾。而事后宝洁公司表示该批次产品为"水货",并称除了宝洁公司授权进口的产品外,对其他渠道进口的产品并无保障义务。
食品安全是当下的热点话题,除了监管部门有责任为消费者把关,消费者也应该在选购进口食品时多加留神,避免"病从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