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饮中常用的两类食品添加剂 摄影杜文景
文景制图
本报记者 杜文景 赵小菊 实习生 侯 林
新闻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近期因"染色馒头""瘦肉精""毒豆芽""墨汁粉条""染色花椒"等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对食品添加剂有了"新"的认识,但也有些人把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混为一谈。
有关专家指出,现代食品工业不可缺少食品添加剂。被查出含瘦肉精的猪肉使用的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属于非法添加物。建议有关部门加大科普力度,提升公众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科学素养,同时完善食品添加剂相关检测标准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误区:谈"剂"色变
随着天气渐热,雪糕等冷饮走向前台。记者走访了济南多家超市的冷饮专柜,没有发现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雪糕。磷脂、聚甘油蓖麻醇酯、饴糖、全脂乳粉、果葡糖浆、麦芽糊精、乳酸、乳酸钠……往常,没有多少人注意过这些成分都是一根雪糕中所含有的食品添加剂,而当人们开始关注雪糕包装上有关成分的那几排小字时,有很多人一瞬间冒出的感觉是"担心"和"不信任".
记者特地街头随访了十多位正用冷饮来消暑的市民。意想不到的是,当被提示一根美味冰爽的雪糕中至少含有七八种食品添加剂时,多数人立即大惊失色。虽然并不清楚其中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但大都认为会对身体有害。
"有这么多添加剂,雪糕还能吃吗?听说"瘦肉精"吃了会得病,吃雪糕不会也吃出毛病吧?"市民李女士有些紧张。
受访者大多和李女士有着同样质疑。周末一家三口到大明湖公园游玩的张先生对记者抱怨说,"现在的商家为了挣钱,没有基本的诚信,不顾消费者的健康,什么添加剂都敢往吃的东西里放,大人抵抗力相对儿童来说强一些,孩子吃坏了可怎么办?"
人们对往日习以为常的食品变得倍加敏感。甚至有的市民发现雪糕中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后,立刻就把只咬了一口的雪糕扔进垃圾桶。
对于食品添加剂产生如此强烈的恐慌有必要么?答案是否定的。
认知:食品添加剂并非毒药
"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零风险是不存在的。即便是自己制作食物,同样也需要食品添加剂,例如蒸馒头就要用到发酵剂。"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于海峰说。
曾有相关专家坦言,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等长,比如卤水、酵母,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也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现代食品工业离不开食品添加剂。虽然纯天然的食品没有添加剂,但容易变质,进而易引发食物中毒。"于海峰认为,当下重要的是普及这样一个基本认知,即区分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这两个概念,并让人们了解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和人体正常摄入量二者之间的区别。
于海峰进一步解释说,以雪糕为例,无论哪种口味口感,食品添加剂中的乳化剂都是其生产工艺中所必须加入的。除此之外,食品添加剂更重要的作用是防止食品变质腐败,从而减少因食物微生物污染而引发的疾病。"如果按照国家标准严格审批检验,经过多个政府部门监督,正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绝对没有危害。"
"由于一些小作坊、小企业不按国家规定,任意超量使用和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一些人误将食品添加剂比作"毒药".但只要摄入的食品添加剂来自正规商品,并具有QS标志,这些添加剂的化学成分可以通过人体的正常代谢排出体外。"于海峰说。
监管:企业自律是根本
"我们经常接到社会各方面的质疑,食品安全事故为什么屡见不鲜,作为监管部门为什么不堵住这些问题?"省质监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但实际上,仅靠质量监管体系,真的很难把所有风险都消解。"
据介绍,对于食品添加剂,质监部门的监管主要体现在,一是监管食品添加剂生产,保证正规获证企业生产合乎规范的食品添加剂;二是对于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进行监管,督促企业不得购入标识不规范、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的范围和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对于出厂的成品,我们的检测是按照该产品所应达到的各项标准一项项对照检测,判断其是否达标、合格,但不可能全面分析其具体含有的所有成分。"该人员解释。
因此,食品安全的真正根源落脚在企业上,聚焦在企业的主体责任上。当前,企业质量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产品保质期、产品的外观颜色,忽视食品添加剂超量、超标的危害,是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原因。
在最近的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上,省政府就下发通知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为防止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原材料采购和生产配料的人员为直接责任人,第一责任人所在单位发生违法添加行为、直接责任人发现单位购入或使用非法添加物未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的,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食品生产企业牢固树立了"做食品就是做良心"的理念,再配以科学严谨的监管体系,食品安全问题才能真正有望解决。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