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冰 实习生 邓煜洲)"食品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国家安危、社会发展。要让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说。
4-5月,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执法检查。陈雅棠代表执法检查组向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报告执法检查情况。昨日,该报告在会议上进行审议。
基本建立监管体制机制
据了解,此次执法检查中,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直接检查了7个区县(自治县),委托检查了14个区县(自治县),其他19个区县(自治县)自行组织了视察或调研,并向检查组反馈结果,检查实现了40个区县(自治县)全覆盖。
同时,为健全刑事司法程序协助制度,完善涉嫌线索和案件移送机制,依法重拳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检查组专赴市"两院"和市公安局调研,探讨对策措施。
执法检查还注重边查边改。对检查组现场发现的问题,截至目前,已有江北区、渝北区、永川区和市公安局、市农委等区县和部门采取了措施,回应了执法检查组提出的整改建议。
目前,我市各级政府已基本建立了监管体制、机制。市、区县两级政府依法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卫生部门牵头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安排部署年度食品安全工作重点、抽检计划和风险监测计划,开展专项整治等工作。
市政府还制定了《重庆市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方案》,颁布《重庆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制定了《重庆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等。
5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综合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工作。
七个漏洞亟待完善
"近年来,我市尽管没有发生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但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像"毒血旺"、"地沟油"等事件时有发生,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不高。"陈雅棠说,就我市食品安全工作而言,有七个突出问题。
第一,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管理成最突出问题,亟待加强管理。检查中,一些个体或食品加工小作坊、超市面点制作间,均摆放有多种开封使用过的添加剂,有的无QS认证,有的无标签,有的无用法、用量标识。
执法检查组暗访还发现,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钻监管空子,"打擦边球"使用的复合调味料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物质;有的知名大型餐饮企业和超市,未落实添加剂使用公示制度等。
其次,餐厨垃圾集中处理率过低,成为"地沟油"的主要源头。
截至2010年底,全市获得许可的餐饮单位共有50400家,目前主城区共发放或设置餐厨垃圾专用搜集桶7904个。其中,发桶单位3655家,占获得餐饮许可单位的7%;回收签约单位2764家,占获得餐饮许可单位的5%.
第三,火锅店自制火锅底料抽检未常态化,导致一些不法商贩违规添加消泡剂、着色剂、辣椒素等物质,使用福尔马林、工业碱浸泡毛肚、鸭肠、血旺等。
此外,还存在猪肉"瘦肉精"检测有漏洞,养殖环节抽样比例过低;食品生产经营者自律差,一些餐饮企业的员工上岗无健康证,食品回锅后继续上架销售等;监管部门急需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食品安全违法成本低,打击力度不够等问题。
建议赋予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应职权
在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刻不容缓。他们建议,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负总责的法定职责,应赋予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应决策权,使之统筹组织、综合协调有权威、有力度;对监管边界不清、监管职责交叉以及监管存在的死角,实行由食安委指定管辖制度和首问责任制,实现无缝监管。
从监管上,把"关口"前移,加强源头监管,对分散种植养殖农产品的抽检数应占抽检总量的50%以上。并借此推动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为食品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常委会组成人员还建议,像打黑除恶一样严厉打击食品药品犯罪,建立高效、长效的行政司法联动机制,支持消费者和受害人的民事赔偿诉求,让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
建立全覆盖的社会监督网,加强百姓监督的功能,各级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可有步骤地在所管辖范围内的居(村)委会、企事业单位,聘请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协助做好日常社会监督工作,将食品安全监管下沉到最基层。
此外,监管部门需转变作风,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第一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能力建设等,要让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作者:杨冰 邓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