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喝水并非越多越好

   日期:2007-08-17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939    

    水喝得越多越好吗?

    成为日本人死亡原因第二位的心肌梗塞与第三位的脑梗塞都是血栓症。因此,西洋医学指导大家:“预防血液变稠,每天要多饮水”。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经常能看到拿着饮料瓶走路的人。

    但是,对身体的重要性仅次于空气的水,如果摄入过多而又不能很好地排出,对健康将非常有害。这也被中医称为“水毒”状态。 

    被雨(水)淋湿后,身体就变凉(水→冷)。有的人一开空调,就会引起头痛或腰痛(冷→痛)。下雨(水)时,神经痛或风湿病的疼痛会加重(水→痛)。即“冷”、“水”、“痛”有相互关联的现象。“水太多了”,就会招致“冷”或“痛”。这就是所谓的“水毒”。

    众所周知:人类由于有一定的体温,体内才能进行所有的代谢活动,生命之灯才得以燃烧。因此体温下降(受寒),对生命与健康是个非常大的伤害。以后我们将会谈到,低体温是现代人的典型特征。

    由于山里的气温太低,即使没有受伤,人也有可能会被冻死在冬日的深山里。如此看来,如果体温太低,人就会死亡。另外,一天中,凌晨3点至5点是体温和气温最低的时候,这个时间段死亡往往最容易发生。这是由于,人体的冷热和死亡之间本来就存在密切关系!

    人体如果变凉,就会产生自救机制。这种机制,通过把变凉原因之一的过多水分排出体外,而使体温升高。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历:“睡觉着凉时就会拉肚子”、“着凉感冒后,就会流鼻涕,流眼泪”、“有偏头痛的人通过呕吐(把胃液中的水分排出)使体温升高,避免疼痛”。“生病后,多睡觉、出汗,排出水分、升高体温,与疾病作斗争”。“本来体温就很低的老人,为了避免夜间死亡或病情恶化,常出现夜间尿频,排出多余水分,升高体温的现象”。这些全部都是排出多余水分、增加身体御寒能力的行为。对生命来说,水分是仅次于空气的重要物质,如果水分太多的话,就可能引起“变寒”或“疼痛”等种种伤害,进而引发这些“水的排泄现象”。对由于体内水分过多引起的“水毒”状态,中医在2000年以前就发出了重要的警告。虽然其中不乏重复之处,让我们再来看看中医有关“水毒”的论述。

    “水毒”引起的疾病

     1.各种疼痛

    神经痛、偏头痛、风湿痛、腰痛等疼痛,多多少少都与“水”和“寒凉”等原因有关。因此,泡热水澡、洗桑拿浴、温暖身体或发汗时,就能减轻疼痛。

     2.过敏

    西洋医学中,从过敏的原因:如螨、灰尘、牛奶、鱼肉、花粉等过敏原(过敏的原因)中寻找发病的根源。可是在吸入或食入这些过敏原的人当中,有许多人并未引起过敏。这是由于过敏原不是产生过敏的真正原因,而只不过是过敏的诱因而已。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的症状:

    过敏性结膜炎——流眼泪

    过敏性鼻炎——流鼻涕、打喷嚏

    哮喘——排出水样(清白)痰阿托匹性皮炎——出湿疹

    可以发现:这些全是向体外排出水分的疾病。

    可见,过敏症状可以说就是“水毒”的一种。

     3.疱疹

    西洋医学把口唇处出现的单纯疱疹(口炎)、沿着肋间神经或面部神经分布而发生的带状疱疹等病症的原因归咎于带状疱疹病毒。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体内排出多余水分的现象。因此,中医也认为它是“水毒”症的一种。西医认为:疱疹是由于消耗性疾病(如癌症)或身心疲劳导致免疫力低下时才发生的病症。而自然医学认为:这样的状态是身体要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升高体温,提高免疫力的状态。

     4.美尼尔综合症

    具有剧烈的头晕、耳鸣,当这两种症状加重后还会引起呕吐的疾病被称为“美尼尔综合症”。这是由于耳的最深处控制平衡感的内耳中的淋巴液(水分)太多,扰乱了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所致的状态。西医认为,疲劳和睡眠不足是引发美尼尔综合症的原因。如果长期处于疲劳和睡眠不足的状态,人的排泄能力就会下降,特别是排尿状况变坏。由此引起体内多余水分的蓄积,产生水毒状态。由此可见,内耳引起的“水毒”就是美尼尔综合症。

    当然,因为是水毒,美尼尔综合症多见于大量饮茶和水等清凉饮料的人。

     5.青光眼

    如果清洗眼中透镜(水晶体)的眼睛房水太多,就会引起青光眼。这种疾病常发生在那些白天大量饮水、又不能充分发汗和排尿的排泄状态差的人。青光眼严重时,就会发生呕吐、眼深处疼痛甚至头痛。这也可以从“冷”、“水”、“痛”的三角关系中得到解释。

     6.霉菌感染(手或脚气)

    西医认为它是由称作白癣菌的霉菌引起的。霉菌只在湿气(水)重的地方产生。产生手脚癣的人一般是肆意摄取水分、爱出汗,手脚出汗(水)多的人。也就是说,出大汗(多汗症)也是“水毒”的一个症状。

     7.房颤和心律不齐

    心动过速与心律不齐时,在西医中常用心电图、便携式心电图、心动超声等仪器对心脏进行彻底的检查。但多数情况下找不到原因。

    身体变凉或水毒存在时,通过呕吐、腹泻、流鼻涕、打喷嚏、发汗等方式,能排泄水分的人,会很快好转。但不能排泄者,体温就会上升,以处理多余的水分。

    科学证明:感冒引起的发烧,体温每升高1℃,脉搏数就增加10次,代谢也更加旺盛。身体内有“寒”与“水毒”时,身体自身就会升高体温,以使不良状况得到改善。因此脉搏就会加快,这是心动过速的表现。这种脉象与正常稍有偏差时,就会产生心律不齐。

    如果心脏不好,在走路、进行运动或干活时,心脏负担增加,就会引起心动过速及心律不齐。可是,心动过速与心律不齐常常发生在心脏负担不存在的安静状态下。只看这点,可知心脏本身可能没什么毛病。其实,在运动和劳动时,由于体温上升,肌肉代谢消耗了水分,因而避免了心动过速。

    同样,美尼尔综合症也是,在步行、运动或劳动时不会发生,但常发生在睡觉或安静时。从这些现象,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水毒”这件事了。

    饮水有方

    如前面所述,中医和自然医学认为:“水分”太多是有害的。因此,请大家注意,西医极力推荐的“由于血液变粘稠了,尽可能多喝水,保持血液稀释的状态。”这样的指导是带有“问号”的。

    当然,如果感觉喉咙发干、口渴,想喝水时可以喝。但如果违反本能(虽然不想喝)而勉强摄入水分,这恐怕是有害的。

    有位高明的国会议员,来到我开的疗养所做健康检查。他曾坚持了几年每天饮用6升水,最后却发生了脑出血。

    请大家想想:当大气中的水分(湿气)多的时候,身体的“不适指数”就会上升,人们会感觉不舒服。这仅仅是体外水分增加时的情况。而体内水分增多时,当然就会有“不快=疾病”的情况发生了!

    如果患有心功能不全,首先表现的是下半身水肿;胃肠、肝脏水肿,功能的下降;还可能发生肝脏充血、肺水肿等症状。如果置之不理,就有生命危险。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实际上就是利尿药,即帮助排出体内水分的药。因此,过量饮水,就会使心脏等脏器的负担增加。最近发现,“水毒”不只是中医的概念,西医中也有“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的病名。

    据《南山堂医学大辞典》(第十八版)的解释:“水中毒”是指体内的水分与其他的溶质,特别是钠相比显著增加的状态。……这其实就是低钠血症,并伴有皮肤湿润、血压上升、脉搏紧张的状态。神经肌肉出现异常,产生肌肉痉挛和收缩、出现困倦或昏睡,甚至出现全身痉挛等症状。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降压药)的发展仅仅有50年左右的历史,在二三十年前才开始被经常使用。最近,专家对它们的效能又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它们是降压利尿剂,即排出水分,降低血压的药。这表明高血压也是由于体内水分过多引起的。血液中的水分增加,心脏就必须使劲输送那些增多的血液,因而导致周围血管的压力增加。

    同时,中医把“癫痫”称做“水癫痫”或冠以“水”来称呼。这是由于“水分过剩=水毒”是“癫痫”产生的原因。因为水会使身体变凉,当水分太多时,脑血管就会变凉、收缩,导致脑的血流不畅,从而不能发挥脑的正常功能,最终引起痉挛。西医的“水中毒”症状中,也出现了“全身痉挛”这一表现,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关于水的摄取,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是在洗澡、洗桑拿浴、运动、劳动等充分发汗,利尿之后,适当补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运动量不大或不怎么运动时要补充水分,最好能饮用有温暖身体和利尿作用的红茶、生姜红茶、生姜汤、草药茶、玉米茶等饮品。而绿茶、咖啡、麦茶、清凉饮料等,会使身体变凉,降低营养成分从肠道吸收入血的作用、降低肾脏的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功能,因此,最好不要饮用。

    如果是为了防止血栓形成而饮水,最好饮用生姜汤或生姜红茶。生姜中的姜油酮、生姜素、姜油醇、姜油等辣味成分,有溶解血栓的作用。在医用一百几十种中药方剂中,差不多80%都包含了这种生姜。因此有这样的赞誉:“没有生姜,就没有中医。”

    生姜汤的做法:

    (1)生姜(不是鲜姜,干姜最好)。10克(拇指大小),磨碎,加入红茶粉。

    (2)浇上热水,冲成满满一汤碗(约200毫升)。

    (3)饮用生姜汤(或生姜红茶)时,胃里有烧灼感。也有人觉得刺激太强烈了,可以加上黑砂糖、蜂蜜等食物提味,也可以缓和刺激感。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