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报纸刊登了《普通食品贴"有机"摇身变"贵族"》一文后,"有机食品"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机食品"在认证方面存在的猫腻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饭桌上普通的食品,乌鲁木齐市民只能通过标签来确定其是否"有机".对于消费者来说,食品的安全是最重要的,而那些给普通食品穿上有机产品外衣实现其"华丽转身"的现象是最值得思考的。
原本代表着农产品供应方面最高级别的有机食品认证,在利益驱动下日渐形同虚设,认证机构帮企业过关时却成了"交钱拿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食品中最高级别的有机产品认证这一行业虽前景可观,但眼下缺乏的似乎不只是生产商的放不开,似乎还有"认证不安全"的阴影。
■调查
有机食品价格是同类数倍
5月21日,常在超市买菜的市民刘霞面对15元1公斤的"有机"娃娃菜、22元1公斤的"有机"彩椒、14.8元1公斤的"有机"黄瓜,犹豫了一会儿,最终拿了1袋有机青菜、一盒有机鸡蛋和一袋有机大米放进了购物车。
"选择有机的食品挺难的。"家住南湖的蔡发启无奈地告诉记者,对他们这样的普通家庭而言,这"贵族食品"价格实在太贵。
"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有机的、绿色的、无公害的,总之就是太贵了。"蔡发启老人说,那些有机的菜、蛋、米、面和普通的相比,到底好在哪里,还真说不清楚。
记者在走访乌市几家大型超市发现,和刘霞、蔡发启一样的市民还有很多,他们在贴了"有机"标签的各种蔬菜、食品面前徘徊,有机和普通食品让他们眼花缭乱。
记者随机采访的其他几位消费者也同样表示并不知道何为"有机",并表示疑虑:这些"贵族蔬菜"是否货真价实?
"有机"产品普遍标识不清
记者在乌鲁木齐市几家大型商超走访后发现,有机产品普遍存在标识不清的状况。
记者看到,一些米袋上贴着产品的生产商和标牌,印着绿色食品的标识,有的标注基地直供,并没有"有机"字样;而有的大米产品只贴有机产品标识,而缺乏认证标识;有的蔬菜不仅这两个标识模糊不清,甚至还无公司名称;有的外地鸡蛋则无标注产地的信息,没有注明生产时间。
在人民广场附近一家超市的副食品区,记者注意到,标有"有机"字样的产品有的只标注着公司的名称和一个电话。
在友好路的一家超市,一款"售罄"的有机大米价位达到80、90元每袋(10公斤装),而负责这一区域的售货员则完全搞不清该大米的任何信息,甚至连品牌名称也不清楚。
记者查询相关政策,在《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中看到:有机产品的生产厂家想要获得有机认证,必须经过相关的审批机构审批合格,获得了有机认证之后,且在出售的每个产品上面贴上国家统一的有机认证标签和认证机构的标志。
据了解,区别有机、绿色或者无公害产品,除了看产品是否贴有"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绿色圆形标签外,有机食品的外包装上还必须显示有机产品的标识、产地、地址、电话等相关信息。根据规定,有机食品认证标志有效期为1年,但记者发现,"精明"的商家普遍对认证时间没做注明。
在南湖某超市内,一款有机杂粮系列产品区内就放置了大量其他没有任何认证的产品。
在记者走访的多家商超中,很多标识不全的副食品大大方方地穿着"有机马甲".
有机产品到底是怎样认证的?市场现状又如何?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报料
"有机认证,交钱就能帮办"
"只要交了钱,我们一般都可以帮办有机认证。"5月22日,乌市某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苏燕(化名)向记者爆料,她在这个行业6、7年了,每年她一个人可以完成八十多万以上的认证任务。
苏燕说,现在一些认证机构管理混乱,产品的环评报告由刚毕业的无资质的学生完成检测,并在环评报告书上代签具有资格人员的名字。
"有机食品的认证,在乌市只需要交1.5万元到2万元就可以搞定。九成的工作都由我们来操作,包通过。每当有人申请认证,机构头头们肯定不会轻易放过。"苏燕说,只要谈好了价钱,通常情况下领导就会马上通知下去,让相关人士到实地察看。
"其实这只是一个过场,看与不看他不管,回来后,去现场的人就开始写报告。如果去现场的人不出示报告,领导就会说'又不要你负责,你只要出报告就是了'."苏燕告诉记者。
"快的话,第一阶段的审查仅需两三天就会通过。随后准备各种材料,两三个月后,客户就可以顺利拿到有机转换证了。有了这个证,产品就完全可以按照有机产品销售了。"苏燕说。
"实际上,转换证只是表示产品还处于转换期,要在1-3年内按照有机产品的标准进行生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然而,老百姓不知道啊!其实,市场上真正的有机产品极少。"苏燕向记者揭露,面对有机产品的高利润,不少企业开始打起有机产品的主意。认证过程中的很多环节都能造假,很多普通产品贴上"有机"证之后就成了"贵族".
■内幕
认证机构"无所不能"
记者了解到,国家颁布的《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对生产有机产品的大气、水和土壤等都必须严格检测,要求绝对"纯天然"、"无污染",但在利益驱动下,这些高门槛逐渐形同虚设。
5月23日,记者联系了乌市几家认证公司和中介机构,称有"大米基地"想办有机认证,他们均表示能够完成有机产品的认证服务。
位于铁路局的一家中介公司工作人员说,按照该公司的认证程序,二三个月就可以批下来有机转换认证证书,一年后就可拿到有机认证证书。
通过暗访,记者发现,乌市公开声称能办理有机食品认证的十来家机构,一半以上为各种认证机构的代理商,是挂靠在指定的认证机构招揽生意,或者自称"与认证机构关系很铁"、"保证能帮助企业拿到认证".这些代理公司或是中介公司,本身没有资格做认证,而是把业务介绍给指定的认证机构或者代理公司从中赚取差价。
记者了解到,要想成为有机产品,必须要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相关认证,目前,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所属的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显示,全国有20多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其规模不等,背景不一,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机构来认证所有的有机产品。
■内情
仅审查就要2-3个月
规范的有机产品是怎样认证的呢?
拿到有机转换证的乌市米东区乾德皇宫米业的张奋告诉记者:"有机食品的认证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整个审查过程需要两三个月。"他说,真正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非常严格,这些产品在种植前,都要按规定经过严密的认证,对生产有机产品的土地、水质、空气等都要进行实地检测。如果这片地以前种植过非有机的其他农作物,还要进行3年的转换种植。转换期其实是继续审查期,只有连续3年检测达标的基地,才会颁发有机食品认证书。
"在颁发认证证书的同时,还会发放有机食品标签。作为大米的认证,一亩地大概能产300公斤,就按300公斤发放有机标签。"张奋说,一年后,有机产品必须重新认证,因为第二年产品生长的条件会发生变化,是否用了农药,周边是否建有化工厂,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等都要重新检测。
■律师说法
花钱买证属欺诈行为
新疆民事律师事务所律师惠温芮表示,如果只是花钱购买一个有机认证证书,而自己基地种植的农产品仍旧是按照普通的标准生产,这样商家销售的有机产品对消费者就属于一种欺诈。她提醒消费者在选购各类有机食品时,一定要注意防欺诈和虚假,保护自己的利益。
采访中,记者就发现有八成以上的受访市民对"有机"概念认识模糊,大都认为"无公害的"、"绿色的"或"不用化肥和农药"就是有机的。
根据《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不得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产品"、"有机转换产品"和"无污染"、"纯天然"等其他误导公众的文字表述。否则,相关企业将被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目前,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管理》规定,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标有中文"中国有机产品"字样和相应英文(ORGANIC),这个标签在转换期为褐色,正式转为有机食品后为绿色。同时,还得附加认证机构的标志。在有机认证证书上都会有编号和认证机构名称,市民可依此到国家认监委网站查询,发现不对即可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