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咸鸭蛋里认识了苏丹红,从双汇里认识了瘦肉精……"这段在网上流传甚广的顺口溜,生动反映了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近期,又相继发生了染色馒头、塑化剂等食品安全新闻,老百姓视食品添加剂为猛虎。日前,记者在对50位市民的随机微调查中发现,他们对食品添加剂虽然有一定认识,但在理解上存有误区。
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较强
"选购食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在这一个问题上,考虑食品安全问题的占了58%,而选择"个人喜好"选项的仅有14人,其中以2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同时,对于同一类食品,一种因含添加剂,外观鲜艳、口感好,另一种则不含添加剂,外观、口味一般,80%的受访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比如水果,反正颜色特别漂亮、味道特别甜的,我肯定不会买。"市民周水仙说,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报纸、电视宣传的也很多,自己平时也非常注意。
从问卷调查可以反映出,目前老百姓具备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也较以往有所提高,而且年龄越大越关注。
42%不了解添加剂用途
"什么样的食品最好?那当然是没有添加任何东西的食品。""不安全,最好都不要使用添加剂。"在问及食品中添加添加剂问题,许多市民都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从问卷来看,也有42%的市民知道食品添加剂,但对其用途不甚了解。在"您觉得食品添加剂安全吗?"这个选项中,38%的市民认为最好不要在食品中使用任何添加剂。
对于老百姓闻"食品添加剂"色变的情况,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有的人以为加入了食品添加剂,食品就不安全了,这是误解。其实,按照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包括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等)共有2314个品种。一种物质能成为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和论证的,而且是食品加工为了防腐、杀菌或改善色香味等实际需要的,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工业。
"比如在市场上销售的饮料,为防止在运输、销售过程中变质,有一个较长的保质期,会添加一些防腐剂,这是允许的。"而对于近年发生的三聚氰胺、塑化剂等问题,该工作人员相告,这其实是不良企业在食品里中添加了非食品用的其他工业原料,元凶并不是食品添加剂。
加大监管力度是出路
话虽如此,但对于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网友"阳光不锈"对监管部门寄予厚望,他希望监管部门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国家层面,添加剂的标准要及时更新,企业则应严格按照标准去执行。
不仅"阳光不锈"把食品安全的出路寄托在监管部门,从调查情况看,在"您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出路何在?(多选)"的7个选项中,"完善监管体制加大监管力度"得到31票;"完善食品安全法"得到28票;其次为"重罚违法者"、"建立责任倒追机制".
"还应该建立违法企业黑名单,并及时向公众公布。"对于食品问题的出路,被调查者纷纷出谋划策:建立群众举报机制,并给予重奖。
据市食安办工作人员介绍,打击食品中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是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点。我市近几年来均开展了整顿规范工作,尤其是今年4月开始,全国统一组织开展新一轮的专项整治,一旦发现此类违法事件必重拳打击。在此,也希望社会各界广泛支持这项工作,当监管部门的信息员和协管员,发现违法事件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同时,修改后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也于6月20日实施,也希望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认真学习、贯彻该标准,严格按照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
(记者 曾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