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经营户进场交易后,将蔬菜销售给买家时,有一张结算单,买家凭结算单到市场的结算中心结算。付款后,结算中心给买家一式三联的票据,该票据包含了经营户基本信息和蔬菜品名产地等信息
如果说农贸市场是农产品供应和食品安全供应的最后一公里,市场内经营户就是最后一公分。除了农贸市场产权改革和社会责任要求外,浙江在加强监管上也探索出了新路径。
近日,记者来到杭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对杭城最大的“菜篮子”“全记录、全检测、全供票”的“三全”制度进行了实地观察。
安全可控源头可溯去向可查
记者在市场内逗留了5个多小时,观察了来自山东、海南等产地的蔬菜进入批发市场及批发给杭州市内农贸市场的全部流程。
在一辆刚进入园区的蔬菜车中,记者看到车辆驶入市场指定登记处,全检工作人员对车辆进行了信息登记(包括人员信息、产地、车牌号码、电话号码),经营者与市场签订了明确质量安全责任的《蔬菜市场安全卫生质量责任告知承诺书》,并拿到市场管理IC卡。
接着,抽样人员对蔬菜进行抽样,并及时将样品送至市场内的检测中心,对样品的农药残留、添加剂等做定性检测。同时发放客菜抽样留样单,经营者凭留样单等待检测结果。
约50分钟后,检测结果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工作人员发放交易通知书,告知经营户可进行交易。
据悉,若检测结果呈阳性,工作人员就发放通知单,要求经营户不得销售、转移、隐匿该批次蔬菜。检测中心对其样品会进行定量检测。若检测中心定量检测结果不合格,会统一就地销毁。
经营户进场交易后,将蔬菜销售给买家时,有一张结算单,买家凭结算单到市场的结算中心结算。付款后,结算中心给买家一式三联的票据,该票据包含了经营户基本信息和蔬菜品名产地等信息。
这套以“全记录、全检测、全供票”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机制,以工商部门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软件系统为抓手,使市场内食品安全源头有保障。一旦出现不安全食品流散,能够及时和最大程度地追回,实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可控化。
推行农贸市场商品准入机制
记者看到,余杭工商分局派驻了直属市场工商所,对该批发市场实施驻场式管理。副所长陆重峰介绍,两年来共查处465起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遏止了大批问题食品流向市场,如问题乳制品、“保鲜粉”蔬菜、海南“毒豇豆”、“荧光粉”蘑菇等问题食品。
浙江省工商局市场处处长王晓文介绍,全省逐步建立起了农贸市场商品准入机制,食品零售市场的索票、索证制度覆盖和推进批零环节“一票通”制度,以信息化手段实现源头可溯、安全可控,去向可查。
目前全省已有1582家农贸市场开展食品准入制度,实施索票经营户12.2万户。工商部门建立了快速检测的发现机制,目前,全省已设检测中心72个,检测点808个,配置检测车83辆,检测箱612个,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技术支持。
据最新消息,通过监管,浙江流通环节食品合格率已经逐月提高,抽检合格率已经从一月份的87.1%上升到目前的91%。
高频率过滤检测成常态
近日,浙江工商部门向社会公布将实施严格的食品市场准入措施,今后,两次检测不合格的食品,浙江工商部门将禁止其进入浙江市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浙江工商率先在国内试点推广电子监管系统,保证了执法人员对食品的远程、精确、主动和高效监管。今年以来,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平台建设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流通领域食品有几十万种,源头主要是浙江全省的近50家大型食品批发市场,它们连接着下游20多万家的食品零售店。浙江工商部门在该省食品批发市场推行了电子化,建立商品数据中心,实行配送制,以实现有效的追溯。
高频率的检测已经成为浙江工商的监管常态。去年共组织流通环节食品定量抽检12180批次,同比增长了24%;推动农贸市场安全监测,定性检测食品432.3万批次,发现不合格食品6.1万批次、111.7万公斤。
今年上半年统计表明,到目前为止已抽检各类食品4239批次,比去年同期增加31.9%,检出不合格食品428批次。高频率的抽检过滤对保障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