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日常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曾经作为日常主食的“五谷杂粮”渐渐从我们的餐桌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精细的食材。 然而,“亚健康”、“三高”、“富贵病”等一系列新名词的涌现却让现代都市人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根据最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再次针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提出最根本、准确的健康膳食指导——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教授表示,食物多样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而谷类为主是指膳食中谷类食物提供能量应达到膳食总能量的一半以上,其主要原因是谷类可提供足够能量,并避免摄取过多脂肪,有利于预防慢性病;尤其粗细搭配有助于避免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研究资料表明,在主食摄入量一定的前提下,每天食用85g的全谷食品能减少若干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以及帮助控制体重。所以建议成年人每天最好能吃50g以上的粗粮。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在她的报告中指出,国内民众在膳食纤维摄取量逐年下降,而肥胖、高血压与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发生率则呈上升趋势,膳食纤维摄入量与慢性病发生呈负相关。因为多项研究均发现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包括降低血脂与血糖、预防某些肿瘤、缓解便秘、降低能量摄入等,因此适量均衡摄取全谷类将有助于身体健康。
国际相关组织对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也有指导性推荐,如:美国防癌协会推荐标准为每人每天30到40克;欧洲共同体食品科学委员会推荐标准为每人每天30克;世界粮农组织建议正常人群每日摄入量应为27克;我国营养学会在2000年提出成年人每日适宜每日摄人量为30克。然而,目前,我国国民每日从日常食物中摄取的膳食纤维仅8-12克,不及国际相关组织推荐量的一半。
另外,根据2009年底针对北上广三地消费者展开的一项“全麦知识与购买习惯调查”,发现约九成的受访者没有每天摄取粗粮的习惯;仅四成的人表示有购买全麦产品的习惯,而不选全麦产品的主要原因是对市面产品不信任(61%)以及口味不佳(34%)。
同时调查中也发现,普通大众选购全麦产品的误区:配料表中首个成分为小麦(50.3%)、产品名称有全麦(46.8%)以及产品颜色较深(36.1%)等。
中国营养学会从营养学角度分析大米面粉并不是越白越好。谷粒由外向内可分为谷皮、糊粉层、谷胚和胚乳四个部分,其营养成分不尽相同。最外层的谷皮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组成,其中还含有矿物质;糊粉层紧靠着谷皮,含有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谷胚是谷粒发芽的地方(俗称胚芽),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而且还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胚乳是谷粒的中心部分,主要成分是淀粉和少量蛋白质。然而,由于谷胚具有不稳定性,脂肪酶易氧化,很难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被保留,因此需高技术才能有效的保存谷胚。
全麦不仅有助于体重控制、促进肠道健康,还可以有效的降低罹患多种癌症及慢性疾病的风险。全麦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以清洁消化壁和增强消化功能、稀释和加速食物中的致癌物质和有毒物质的移除、保护脆弱的消化道;同时,膳食纤维还能缓解消化速度和加快排泄胆固醇,让血液中的血糖和胆固醇维持在最理想的水平。
另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说明全麦包括麸皮、胚乳和胚芽三个部分,因此糙米和全麦粉营养价值比较高,建议消费者以此为选购全麦产品的依据,养成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的饮食习惯。
针对全麦的衡量规范,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外,其它国家亦有类似的规定,如: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食物中的全谷含量(重量)必须≥51%。其中,“全谷含量”指麸皮、胚乳和胚芽以正确的比例存在。
美国居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5)(该指南每五年修订一次):全谷及全谷类食物由完整的谷粒组成,其中包括麸皮、胚芽和胚乳。如果谷粒已经开裂、粉碎或呈片状,那么它必须保持与天然谷粒中麸皮、胚芽和胚乳基本相同的相对比例才能被称为全谷。
此外,在选购全麦食品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阅读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来加深了解其全麦的“真伪性”:如果表中的第1种成分是“全小麦”、“全麦”,那么这就是一种全麦食品;相反,成分表中出现“多种谷物”、“石磨”、“100%小麦”、“碾碎小麦”、“裸麦粗面包”、“有机”或“麸皮”字样的食品实际上可能仅含少量、或不含全谷物。
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由于加工、贮藏与运输的复杂性以及对于提取技术极高的要求, 真正符合国际标准的全麦食品仍是凤毛麟角。所以,除了通过阅读配料表进行判断,消费者在选购时也应尽量挑选一些知名企业大品牌,较能保障自身权益。
中国营养学会在会中建议消费者明确对全谷类食品的正确理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每天摄入一定量的粗粮来保持身体健康。同时鼓励食品业者积极研发含内中外全部成分并且口感良好的全谷类食品,提供给消费者更多安全与健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