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专家吁请建立国家食品部

   日期:2011-07-02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180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11第十三届亚洲食品配料中国展”上,专家提议,鉴于食品产业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产业,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国家安全问题,整个行业却存在多头管理、屡禁不止的现象,应该建立国家食品部。

  “目前,食品行业已经是我国的第一大行业,食品涉及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但是食品安全的问题却屡屡发生,虽然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是副总理级议事协调机构,却难见成效,我希望国家能建立食品部,全面负责食品产业问题。”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主任于小冬说出他的想法并不显得激动。

  食品添加剂被误读?

  建立食品部在世界上并不新鲜,丹麦、印度都成立了食品部,管理食品问题。于小冬表示,鉴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2008年的两会上,已经有人大代表提出了这个议案。但是按照惯例,人大代表的议案要交给各个部委审阅,而建立食品部这样的重要之举,应当把议案交给国务院领导审阅才合理。因此,议案在各个部委批示之后,并没有再往上递交。

  “我们国内食品安全的情况正在一点点变好,说明我们正在和国际接轨,”于小冬指出,“但是,我们的食品安全体制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我们是什么都管,实际上管不过来,按照国外经验,其实我们对食品安全的管理重点应该是明确什么不能用,再对违规者使用重罚就够了。”

  6月20日,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开始实施。不久前,卫生部还公布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蜂蜜》等4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行业人士指出,有关食品安全的法规细则正在加紧完善。

  蔡健炜是巴斯夫人类营养健康部亚洲地区负责人,对于这一轮主要针对食品添加剂的政策,他最大的感受就是食品的标示需要更加详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笼统了。以前,很多食品添加剂可以混在一起,不需要一一标明,现在必须详细标示出来。

  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蔡健炜感到冤枉。他认为,现代食品工业中,食品想保质、保鲜,就必须用到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本身没错,有错的是对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和恶意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物质。“我们不太可能再回到过去只吃地里种的蔬菜的时代,只要到商店买食品,就会遇到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的“三件事”

  此次国家针对食品添加剂的政策源于今年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瘦肉精、染色馒头、毒粉丝等问题频频曝光。

  蔡健炜之前在美国食品公司工作,美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像国内这么严重。“实际上,美国食品安全部门只是规定哪些东西不能用,其他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用说,也没有出什么问题。而国内政府则明确规定了2000多种添加剂,每一种有一个标准,这固然很好,但是这种方式会阻碍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

  于小冬对此持肯定态度:“欧美国家只告诉你什么不能添加,而我们是公布什么是可以添加的,但是能添加的东西有成千上万种,说也说不完。问题仍然很大,于是又公布哪些东西不能添加,比如最近卫生部又把64种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列入‘黑名单’。”于小冬认为,我们应该向欧美一样建立食品企业备案制度,监管部门只公布不能加的食品原料,在辅以重罚,就可以遏制食品行业违规添加剂滥用的现象。

  “美国很多州实行独立于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员制度’,我们应该借鉴。”于小冬介绍,在这种制度下,食品安全员由政府委派,政府负责食品安全员的资质、职称,但是工资由食品企业出。食品安全员到了企业以后,对于企业既起到安全监督的作用,也可以时时给企业很多法律上的建议,因为企业负责人并不见得对食品安全的法律和更新了如指掌。

  “如果企业老板为了节省成本而采取了不合法的措施,食品安全员有权利提出异议,而如果老板不接纳,食品安全员有责任向当地FDA汇报,如果出了问题,企业老板承担的责任就大不一样了。”于小冬解释,由于有了食品安全员的大量工作,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在企业就被解决了,FDA也用不着为天天查企业而奔忙。

  现在国内的做法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有关部门立刻要求各省检测部门进行大面积抽检,“热乎劲”过了以后,各地质监部门不再像过去那样抽检,原来的问题又会重新抬头。

  于小冬认为,食品安全其实做好三项工作就能解决问题。一项是建立健全制度,比如对食品企业进行备案管理,对违法者重罚;另一项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还有一项是把检测机构从政府机关中独立出来。

  “行业协会对行业内的问题最清楚,而政府部门不可能事无巨细地了解。而且,食品安全要求企业有起码的道德责任,这都是要求行业自律。”于小冬形象比喻,企业好比“鼠”,行业协会就是“猫”,政府管好“猫”,而“猫”更容易管好“鼠”,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形成良好制约就可以了。

  “另外重要的一条是,政府和检测部门一定要分开。”于小冬表示,在国外,各个检测机构都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也就是“第三方检测”,他们出具检测报告,靠检测服务盈利。“食品安全问题由这些独立机构来发现,然后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政府、检测机构和企业之间也是三角关系,各自制约。”

  于小冬表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更透明。比如地方的支柱型企业,如果出了食品安全问题,出于稳定当地经济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检测机构不分开,结果事情就会被盖住,这样的问题屡见不鲜,三聚氰胺事件就是跟地方政府不作为有关。而如果检测机构独立出来,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多“缝”的管理

  根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内食品安全涉及的主管部门多达15个,这15个部门之上是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遍观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没有一个是由15个部门来管理的,这怎么能管好?”于小冬说,“我们为此成立的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规格不可谓不高,但是食品安全问题照样不断,问题就在于此。”

  资料显示,目前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除了3位国务院副总理外,还包括7位正部长,8位副部长,涉及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粮食局、财政部等。而相比之下,美国食品问题都由FDA统一管理,营养问题由农业部管理。欧洲国家的管理部门也很少,在丹麦,食品安全由农业部、渔业部、食品部三个部门管理。

  “食品安全的监管必须是一个无缝的监管才能有效管理。”于小冬指出,“15个部委就分成15块管理,那就产生14个‘缝’,如果是9个部委管理,那还要产生8个‘缝’。‘缝’那么多,怎么可能不出现漏洞?怎么能管好?”

  多个部委造成的管理混乱主要有两点,于小东认为,一是政令不一,让食品企业感到无所适从;二是多个部委的多套法规并行,不法企业很容易钻空子。

  “其实,多头管理让我们的食品安全体系屡屡告警,这次两会,人大代表已经把问题反映上去了,就看国家有没有缩短这条不合理管理链的决心。”于小冬表示,他支持的方案是成立食品部,因为中国的食品问题和发达国家不同,不仅是安全的问题,还是发展的问题,需要一个部委更好地从通盘考虑。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