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锦辉
宋昆冈的演讲赶走了听众些许睡意。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身份--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近几年来,乳品安全一直是国人最纠结的焦点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发言内容--他连续四次指责乳业不实报道,为乳业辩护。
这是7月3日下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一个发言环节。鬓发斑白的宋昆冈上台的第一句话便是:"乳制品行业是食品安全的重灾区。"
这句话真实地道出了过去几年来中国乳业的坎坷经历。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中国乳业进入前所未有的调整期:国务院发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这在食品行业中是第一个;工信部修改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对行业实行准入制;农业部颁布《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工商部门对乳制品的流通实行流通许可证……
宋昆冈说,2008年工业普查时,乳制品企业是1506家。去年年底和今年第一季度,国家质检总局、工信部、发改委对乳制品行业进行了清理整顿,重新核发生产许可证,"这次大约占49.8%".
"乳制品行业经过两年的整改,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产产品质量是可靠的。"宋昆冈说。
在肯定媒体对监督乳品质量的重要作用同时,宋昆冈话锋一转,一连举了4个例子,驳斥媒体"有些报道不客观,不符合实际情况",对乳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他把这些报道分为两类:一类是子虚乌有;另一类是把事件进行了放大。
"比如去年的雌激素事件,牛奶本身是有雌激素的,母乳里面也有雌激素,但是有的媒体以某个孩子出现了症状,就怀疑是吃某奶粉造成的,这个事对于行业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至今也没有消除。今年年初的皮革奶也是子虚乌有。有关部门对皮革奶的监测是应该的,但是不实的报道对中国食品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宋昆冈说。
2010年6月公布的新版《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蛋白质含量下限由每100克2.95克降为2.8克。这一变化最近引发各界的激烈讨论。有观点认为,大企业和行业协会左右乳业新国标制定,中国生乳新标准被大企业经济效益"绑架".
提及于此,宋昆冈显得异常激动,他说,通过常识就可以认识到,生乳收购标准降低对企业是不利的。
他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详细地算了一笔账。按照现行标准收购,和以前相比,每吨生乳大概要"多收53.6公斤水".现在收购价一般是每公斤3.5元,以此计算,53.6公斤生乳价格是187.6元,这是由企业承担的损失。产成品出厂时,蛋白质含量的要求是每100克2.9克。蛋白质含量从2.8升到2.9,需要将多余的水蒸发出去。在这个过程中,每吨奶就要蒸发出35.7公斤水,还要消耗10.5公斤煤和2.6度电。
"原料不好不可能做出好产品。降低了标准,实际上给企业带来的是经济损失,企业是不欢迎的。"宋昆冈说。
除了国标"旧账",三聚氰胺事件赔偿作为建国以来最大的民生赔偿,其资金去向近来也引发更多质疑。"如果去向不明,今天我不会站在这里。"宋昆冈回应道。
他坦言,22家企业如何面对29万消费者的赔偿,29万的消费者如何面对22家企业,这是一件很大的难题,不是一级政府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赔付工作是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也参与其中,但这个工作不是向社会公开的一项工作。
"我把自己心里话和大家分享。感谢媒体对乳制品行业的关注,也希望媒体能够客观、科学地报道。"宋昆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