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省畜牧兽医局召开全省畜牧业发展形势分析会.一方面就当前高涨的猪肉价格、生猪生产形势进行分析研讨,一方面为我省畜牧业健康发展"把脉".
此次猪肉大涨价,持续时间之长、涨幅之大,均超过被称为"猪通胀"的2007年,但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养猪业者所持的淡定态度,却与3年前大相径庭,被认为是政府调控回归理性、养殖业者在市场的历练下成熟的表现.
"不干预"显示政府调控理性
商务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6月下旬,全国猪肉批发价均价已逼近每公斤25元,比年初上涨30%,比去年同期上涨68%,再创历史新高.
高涨的肉价,让市民高呼"买不起",也让肉贩抱怨"卖不动".但与2007年猪肉价格暴涨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迅速出台政策、投入数百亿元为生猪补栏不同的是,面对此次涨价,政府和相关部门始终没有表示出要干预价格的意思.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商务部不会采取任何干预市场的措施,对于猪肉价格的调控,主要应当基于市场自身的调控;国家发改委也同样流露出这样的意愿.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不干预"恰恰是调控理性的表现,是吸取以往教训的结果.
"政府的鼓励是应该的,但要寻找合理的时期和切入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当采取长效机制和措施,比如扶持规模养殖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等,使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认为,价格高涨时对生产的引导本身就非常有力,这时候再辅以政策和资金的刺激,无异于火上浇油,让之后的波动来得更猛烈.
"不跟风"表明生产者趋于成熟
在基层采访时发现,生猪市场三年一个波动周期的历练,让养猪业者对市场的认知更加成熟和理性.不管是养殖大户还是散户,大多对目前是否补栏、补多少持谨慎态度,不再盲目追涨,特别是养殖大户,对当下的猪肉价格过高比较担心,担心散户大量进入,导致下一轮狂跌.
"其实肉价过高过低对生产发展都非常不利",省畜牧兽医局畜牧处处长刘收选说,"面对这次猪肉涨价,从上到下都比较理性.从调查来看,这次散户跟风的少,大场扩群小,补栏谨慎,和以前有很大不同."
此外,青壮年劳力大批外出务工、劳务工资提高、增收渠道增多、养殖成本增加、城镇化步伐加快等,也是散户跟风减少的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养一头猪4个半月出栏,纯收入两三百元.外出务工每天最低工资50元,不到一周的收入就和辛苦养一头猪的收入相当,且没有市场风险.
散户减少,是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5年前,我省养猪户占到农户的70%,现在已经下降到40%以下.相信未来这一数字会继续下降.散户对于养猪产业的影响,正在慢慢减弱.
规模养殖是平抑肉价波动之道
"猪肉消费比较稳定.有句行话叫(猪肉供应)'多一点不得了,少一点了不得',对供应的多和少表现得比较敏感.其实,生猪市场就像股市,价格高涨时散户追涨、惜售,价格过低时又纷纷抛售,从而加剧了矛盾,放大了价格波动的负面效应",刘收选认为,生猪价格波动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必然结果,核心是规模化养殖程度低,是转型中的阵痛,是发展中的问题,还要靠发展来解决.其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从长远来看,实现规模化养殖是调控生产与消费的有效方式.只有规模上去了,它的自我调控能力才会提高,才能根据市场信息,辨识什么时候该补栏,补多少,稳定市场供给,才具有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才能够想方设法应用新品种、新技术……
刘收选说,近两年,我省致力于探索生猪规模养殖模式,目前已发展3个百万头生猪大县和22个万头生猪专业村,核心是倡导自繁自育、规模养殖,以规避市场风险,稳定提高养殖效益.
另据消息称,当前养殖成本的加大,将使得一些养殖散户无法承受成本压力而渐渐被淘汰出局,市场将更偏向于大型养殖公司.国内几家大型生猪上市公司也正以此为契机,加大仔猪、育肥、种猪的整条产业链的投入和各个环节布局,整个行业正处在整合裂变之中.
或许消费者还应接受一个事实,即"廉价肉时代"的结束.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物流费用的居高不下、粮价的上涨等等,肉价还有什么空间和理由"按兵不动"?(记者 元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