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宁波的年轻妈妈说:"没想到继三聚氰胺之后,OMP、苯甲酸接二连三地出来了。这奶制品里面还有多少添加物是不为人知的?"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帮读者解答这个疑问。
针对老百姓目前对牛奶的"恐惧"心理,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认为并无必要。他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正的不安全,如三聚氰胺、阜阳奶粉事件等造成危害事实的;另一类是产品本是安全的,可能因卫生不达标、违反相关规定等引发质疑但未发生危害事实的。他认为,苯甲酸及OMP事件可归为后一类。"从长远来看,奶制品行业频频爆出问题,会督促这个行业逐渐规范起来,我们大家要有信心。"何计国等几位专家均表示,大家还是可以放心饮用奶制品。那么,专家们在选购时有什么经验和提醒呢?
越接近天然状态越好。"实际上,天然的牛奶应该87%-88%都是水分,看上去是比较稀、味道淡、呈现乳白色至淡黄色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毛学英告诉记者,应尽量买最接近天然形态的产品,而不是添加了多种原料、高度加工的产品,像那种较黏稠的、味道香、颜色很白的就该少买。
选择大品牌、大城市产的。何计国表示,他一般会选择产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因为这些地方监管较严格,出现问题的概率相对小些。消费者在购买时应仔细查看说明,看其配料、保质期等信息,如果知道配料中的某种成分可能是违规添加的,应避免购买。
尽量选择保质期短的。毛学英建议,目前纯牛奶有巴氏杀菌和超高灭菌两大类。前者需低温冷藏,保质期较短,后者可常温储存,保质期较长。由于采用超高灭菌技术加工出来的牛奶可能会破坏一些对热敏感的物质,造成部分营养素损失,影响牛奶的口味,因而建议选用保质期短的。专家关注香精和增稠剂
"不少厂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对香、浓等口味的追求,在产品中增加了香精、增稠剂等,这种违规或超量添加的现象我感觉挺普遍的,值得关注。"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告诉记者,奶制品属于特殊产品,国家对奶制品中应该添加什么、添加的量是多少都有严格规定,然而却被包括部分知名企业在内的很多厂家忽视了。对此,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表示,如果说奶制品经过科学研究确实含这些物质,暂时不会产生相关疾病,但若长期食用,可能就会增加儿童肝脏负担,导致代谢能力减弱等。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不能仅凭牛奶香浓就推理出这个产品违规使用了香精或增稠剂,加工过程中的压缩等工艺也可让产品变得黏稠起来。中国乳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南庆贤表示,"当然,我也不排除存在这种可能性。因此,我希望质检等相关部门能尽早对此进行检测研究。"
"奶制品因添加物出问题,现在看来确实是有点频繁。"何计国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质检等相关部门还应增加抽检批次、扩大抽检范围,不能仅仅停留在三聚氰胺一个问题上。二是生产、加工等各环节的从业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技术知识及国家的法律法规,避免因不知情而无意添加的现象。国外牛奶没有国内的"香"
在欧洲,虽然奶制品在饮食中占有极大比例,记者在初到欧洲时却惊讶地发现,如此发达而成熟的奶制品工业体系所生产的牛奶,其口感在香浓和花样上却远不如中国。一般的盒装牛奶分含脂量0.5%、1.5%和3%三种,即使是3%含脂量的牛奶,也远不及国内一般袋装盒装牛奶的浓稠。
国内常见的各种牛奶动辄保质期在半个月以上,而在欧洲,普通的饮用牛奶都本着自然和无添加的原则,保质期一般在5天以内。在花样上,除了可可、乳酸菌饮料外,欧洲牛奶也没有太多选择。
澳大利亚人均消费鲜奶在年100升左右,另外还要消费大量的酸奶、奶酪及奶油。澳大利亚人主要以购买需要冷藏的液态鲜牛奶为主,其中,2升和3升的瓶装全脂鲜奶最受大众欢迎。
澳大利亚政府对乳制品成分问题也一直十分关注。在温度、时间、微生物、原材料、工厂设计与消毒等方面都会进行安全控制。比如澳大利亚对用食物残渣喂养家畜、医治家畜方面有十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以防止农药、兽药残余成分进入乳制品。
此外,所有乳制品中的添加剂都必须符合澳大利亚食品标准,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每种添加剂都有编码,且必须在包装中注明。正是由于澳大利亚有严格的控制食物标准,目前还未出现过关于牛奶违法添加剂的报道。
至于牛奶中的OMP、苯甲酸等添加剂,许多欧洲人更是闻所未闻。在添加剂问题上,欧洲奉行EFSA(欧洲食品安全协会)的统一标准。以苯甲酸为例,由于它会对哮喘患者产生刺激,在牛奶生产中不会添加,而在蜜饯、软饮料、葡萄酒、火腿生产中倒会使用。巴氏奶比常温奶营养高
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刘成果指出,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常温奶。但这种经过135℃以上超高温灭菌处理的常温牛奶,虽然具有便于在常温下贮存、保质期长、运送半径更广等特点,但牛奶本身的营养已大部分流失。而且在现有标准下生产的常温奶,由于存在有害菌,常温奶并不安全。
相对于常温奶,使用较温和的杀菌温度(72℃~85℃/15秒)生产工艺加工的巴氏鲜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牛奶的活性生命物质和营养。但国内巴氏鲜奶比重不足20%.资料显示,巴氏鲜奶的市场份额在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比例占到了95%以上,在加拿大、美国、日本更是高达99.3%.我国牛奶生产者的违法成本很低
以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安全体系HACCP为例,HACCP体系能否识别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节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防止危害的发生。通过对加工过程的每一步进行监视和控制,从而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是否通过HACCP体系认证成为了乳制品贸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许多乳制品生产消费大国都将HACCP体系引入到乳品行业中,虽然我国在国家和地方都有食品HACCP实施指南,但对于乳品行业而言,目前缺少覆盖全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体系。
此外,法律法规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美国根据乳制品监管的实际需要,配备了一整套完善的强制性乳制品法律和法规,使得乳制品监管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例如,美国在收奶环节规定,如牛奶中微生物超标,就要从严处罚。而我国现有的食品卫生安全法律的不完善使得食品生产者的违法成本很低。另外,现有法律法规对食品执法人员的玩忽职守、营私舞弊处罚也偏轻,缺乏严格的执法监督法律法规,这些都会导致我国的食品安全执法不严,生产者有法不依也受不到应有的处罚。国内对奶农扶持力度不够
世界各国对乳业都非常重视,乳业扶持政策的运用也比较丰富,尽管各国对乳品行业给予支持和保护的手段和方式有所不同,但目的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即用合理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乳品,保证乳品生产者按合理的价格出售乳品以获得相应比较满意的收入。
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对乳业的补贴十分惊人,政策涉及生产、销售、消费和保险等各个方面。为此日本政府专门为牛奶设立了供给限额补贴,早在2004年,参加制造用奶限额项目的农民在其限额内得到的直接补贴为10.52日元/公斤。按照可补贴牛奶产量210万吨计算,2004年,日本对制造业用奶的直接补贴即为约220亿日元。此外,还设立政府/生产者联合紧急基金,该项目于2001年启动。资金来源于农民按其制造用奶产量的支付和政府拨付。当价格下降时,该基金为农民提供紧急补贴。若当年价格低于前三年的移动平均价格,该基金会支付给农民80%的价格差额。
反观中国,我国目前的农业补贴政策基本上都是属于固定补贴,而基本没有与当期价格挂钩的不固定补贴。而且在乳业方面对奶农的政府支持少之又少,补贴扶持力度不足。在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实行了一系列补贴政策,以促进乳业复苏,但效果并不理想。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