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中旬本应是新蒜大量上市、交易火爆的时候.然而,在莱西市大蒜主产区院上镇,却全然不见往年繁忙的交易景象.当地蒜农有些无奈地说:这些日子蒜价天天下跌,来收购的蒜商寥寥无几.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今年大蒜交易冷清、价格大跌?日前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跟风种植产量激增
在蒜农崔洪强家,经简单捆扎的大蒜,成堆地垛在院子里.今年老崔种了4亩蒜,亩产1500公斤,至今没有卖出.他感叹道,去年大蒜价太高,光蒜种一公斤就得八九块,本想今年多种点,再卖个好价钱,没想到一下子落到每公斤2元,价低得舍不得卖.
据院上镇政府农办有关人员介绍,受去年高价大蒜的诱惑,今年蒜农跟风种植,大蒜播种面积显著增加.有数据显示,全国大蒜播种面积比去年增长25%-30%,单院上镇就种植大蒜一万多亩,创下有史以来最高纪录.大蒜丰收,蒜商们却不急于购进,导致大量新蒜压在蒜农手中.
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价格分析师李秀香分析认为,7月上旬本市场大蒜批发价格是每公斤 2元,而去年同期则为每公斤9元,是现在的4倍还多.往年六七月份,本地大蒜销售量差不多过半,而今年新蒜同期销售量仅占本年度产量的二至三成.如果再没有大批量交易,到7月下旬,蒜农手中的大蒜必然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低价出售,要么进冷库贮存.但价格要低到什么程度才能卖出去,这很难说.
游资蒜商"按兵不动"
今年蒜农和收购商玩起了"心理战".一方面,受去年高价的影响,今年新蒜价格与蒜农的期望值相差甚远,蒜农们开始时自然不急于出售,希望价格再涨一些;另一方面,由于大蒜总体上供过于求,蒜商也不急于收购.大蒜经济人耿强令认为,便宜了,蒜农不肯卖;贵了,经销商又不收.结果是,大蒜被"晾"了起来.
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负责人于范成介绍,市场周围差不多有大小冷库一二百个,但这个季节主要用于土豆、圆葱等时令蔬菜的预冷,并没有几个在贮存新蒜.
另外,许多蒜商对去年大蒜价格飙升之快,市场波动之大,仍心有余悸.利君冷库经理李臣茂表示,去年游资炒蒜炒得太热,许多蒜商还赔了不少,今年游资一撤,没人再敢冒险炒蒜,蒜价一落千丈.市场前景不明,大多数蒜商要么"按兵不动",要么极力压低价格,造成现在大蒜市场冷清,交易量偏低.
李臣茂表示,越是这时候越要沉住气,不能轻易出手.
出口企业不敢接单
风良大蒜制品厂是一家主营大蒜制品的出口企业.年出口各类大蒜制品三千多吨.往年这个时候,库房里已经堆满了新蒜,但今年却只见零星几堆.
经理刘风良表示,上半年,国际市场大蒜需求量很大.有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蔬菜出口额10.2亿美元,其中大蒜出口额就达5.1亿美元,占出口蔬菜的一半.基于此,他们的业务成交量比去年增加了近两成.但是,进入六月份,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新蒜上市,带动国际大蒜价格直线下降.五月底六月初,大蒜片出口价格还是1280美元/吨,到7月上中旬已落到800美元/吨,而今年二月份,价格曾到过1680美元/吨,几乎是现在的两倍.
大蒜价格大幅下滑,外商表现也更为谨慎,基本只做老客户的订单.上半年,企业每天出货量达十二吨,现在只有八吨左右.
刘风良介绍,由于蒜价不稳,企业现在只是根据订单量临时组织收购,"我们只关注价格信息,并未不考虑大量购入".出口加工企业收购计划一拖再拖,导致大量新蒜仍在蒜农手中.
合作社渐成价格"缓冲器"
单个蒜农显然无法更好地应对变幻不定、难以预判的交易市场.而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通过开展合作,拉长产业链条,对减少蒜农损失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关人士认为,面对蒜价的大起大落,政府部门应进一步鼓励蒜农加入合作社,通过提高蒜农组织化程度,吸引更多的中间商、供销大户,形成利益共享经营体系,较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否则,盲目地跟着市场走,跟着感觉走,就很难摆脱"增产不增收"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