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果蔬催熟乃潜规则? 催熟剂安全性有待考证

   日期:2011-07-26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787    

  催熟剂"必不可少"

  7月25日,《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访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江陵菜场和锦德菜场,发现这里的西红柿大都表面光滑、颜色鲜艳.带着对是否采用催熟剂的疑问,记者采访了多位菜贩.但他们均信誓旦旦地称,"所卖的蔬菜都经过了严格检测,不可能添加催熟剂(化学名为'乙烯利')."

  随后,记者前往位于上海浦东博兴路上的正育批发市场.记者在与一名蔬菜批发商交谈时得知,目前上海市区市场上的西红柿大部分都产自外地."现在这个季节,肯定是从黑龙家、湖北、河南等北方地区运来的,还有一些是来自闽南,比如莆田、漳州、龙岩等地."该批发商进而告诉记者,本地产的西红柿市面上卖得不多,"菜场旁或者是小区里的流动小菜贩,有些是人家自己地里种的挑来卖,别看西红柿长得不好看,反而比较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果农、菜农向记者道出了所谓的"潜规则":使用催熟技术缩短作物生长周期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满足市场需求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乙烯利随处可卖

  那么,催熟剂为什么会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据有关报道称,相对于西红柿的自然成熟,催熟后的西红柿一亩地能多赚3000元左右,使用催熟技术的黄瓜亩产甚至可以提升3000斤有余.毋庸置疑,利益的驱动是催熟技术被普遍使用的根本原因.

  湖北一位菜农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使用催熟剂增加亩产的方法很早就存在,"但主要都是运用在瓜类农作物中,比如冬瓜、黄瓜、西红柿等,在叶类蔬菜中,使用相对较少".

  实际上,催熟剂本身也不难买.记者日前在一家农资批发市场向农药店店主购买催熟剂.老板很热情地就接受了记者的购买请求.在卖给记者的一支标有"乙烯利水剂40%"的药水上,记者左右查看发现,上面并没有标注成分构成,也没有标明用途.

  "还没长熟的水果和蔬菜用了,不仅长得好,颜色也鲜艳,这药前段时间都卖断货了."老板向记者传授了使用秘诀.他表示,这药其实就是种营养液,比如西红柿在没长熟之前用药一喷,过几天就长得红红的了,省去很多成本."我们都叫它'一抹红',不过剂量要把握好,别下重了,伤身体."

  安全性有待考证

  据悉,不规范催熟就是在催熟过程中添加剂使用过量.那么,目前市场上是否存在催熟剂过量的现象?

  为此,记者走访了浦东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检疫机构.该机构相关负责人顾先生给予记者的回复是:"批发市场属于流通领域,其监测事项都是根据国家标准来执行.据规定,催熟剂的使用在流通环节中并未被列入监测范围."

  但据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的规定,乙烯利在番茄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不能超过2mg/kg.然而在流通的过程中,也就是走上消费者餐桌的前一个环节,该标准的执行并没有具体可控的措施保障.专家提醒,使用催熟剂的菜色泽鲜艳且保质期比不用药长,如果不建立一个末端监测系统,催熟剂使用将更加泛滥.

  《国际金融报》记者曾多次致电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机构,终究未能有相关部门明确解释催熟剂的使用规范以及监测的标准.而公开报道显示,催熟剂有调节作物生长、延长保鲜期的作用,"但在缺乏相应的监管检测机制的条件下,菜农对催熟剂的依赖让人担忧".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授蔡建伟也认为,在国家标准内合理使用"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可以的,但若超量、超标使用,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记者 潘洁 实习生 胡哲 《 国际金融报 》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