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蒙牛临期牛奶被曝改期:大企业内控之殇

   日期:2012-08-23     浏览:50    
   蒙牛临期牛奶被曝改期出售,源自企业内控机制的缺失。大企业内部一个人的失控,引发的很可能是对整个企业的重创。而急速扩张中的企业,在过分强调业绩增长的背景下,内控力度与企业发展的脱节,近年来越发成为了大企业的通病。

  有媒体曝光,蒙牛驻浙江省义乌市的经理,擅自将3000箱临期牛奶的生产日期篡改至出厂日期的6个月之后,并销往浙江浦江、义乌等地。这批遭篡改的蒙牛临期牛奶数量多达3000箱,目前查获160箱。

  临期牛奶,其实就是快要到达保质期限的牛奶。据业内人士告知,按照蒙牛纯牛奶标示为45天的保质期限,假定出厂日期为2012年8月1日,8月16号还没有销售出去,那么就是临期牛奶。而众所周知,对于临期牛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大大减小,但若被无良卖家私自篡改,真正的保质期就被掩盖,买回家中的消费者根本无从知晓手中的牛奶何时过期变质。

  回头看来,对于中国的乳制品品牌,蒙牛或许可以称得上曝光率最高的一个了,但可惜的是总是出现在黑榜单上,且频率高到难再刺痛人早已麻痹的神经。近期的例子就不胜枚举。2011年10月蒙牛1个月曝3起问题奶;2011年12月24日,蒙牛产品被检出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蒙牛冰淇淋代工厂脏乱差、过期奶、绿色霉质奶、“石头奶”等事件层出不穷。

  我们曾习惯性地认为,不合格的劣质产品主要来自黑作坊和来历不明的小公司,现如今看来大企业也一样不靠谱。3000箱临期牛奶,恐怕任何一个有理想的企业,都不会因为这点蝇头小利冒这么大的风险,今日的蒙牛能够做到业内屈指可数,更不会冒着失去声誉的危险。而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些利益落入企业中的个人手上。因为对一个企业来说,这是蝇头小利,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或许就有了冒险的价值。就像报道中那个泯灭了良知的王经理。

  这不禁令人想起之前万科的毒地板风波,同样是业内的领头羊企业,虽在毒地板事件曝光后勇于担责的态度令人心生安慰,但是其内部控制的短板也随之浮出水面。在内控环节马失前蹄的也不仅仅是这几家药企和万科,当初电商大亨阿里巴巴也曾因此引发著名的“供应商事件”。企业内部一个人的失控,引发的很可能是整个企业的重创。

  而这些内控缺失的大企业共同的特点,就是急速的扩张。就像是在毒胶囊事件中倒下的修正药业,这家企业曾以1876%的高速发展,谱写了令业界惊叹的“修正神话”,曾被成为业内扩张速度最快的制药企业,用15年的时间,向世人演绎了一个迅速崛起的品牌神话,而内控缺失却让它在几天之内轰然倒塌。

  急速扩张中的企业,难免陷入“业绩为王”的陷阱。在过分强调业绩增长的背景下,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企业内控系统,其人员增幅和被重视程度,往往要远低于销售系统,这也意味着企业内控机制的建设严重滞后于企业的扩张步伐,最终导致了内控力度与企业发展的脱节。

  这就是造成企业内控系统失灵的主因。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脱节”近年来越发成为了大企业的通病。为追求业绩高速增长而不断压缩内控内审等非业务部门,已成为一条被企业不证自明的“真理”,而对其潜在的危险,却往往被选择性忽视。因此,每一个大企业的沦陷,都应该被当做是一个提醒,一次风险预告,提醒那些急于扩张的大企业们,也应该低下头来审视自身,是否也到了该“自我疗毒”的时候啦。

  同时,笔者也想呼吁那些不法之徒,请珍视他人的生命健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用涂改日期来诓骗我,孰知下一秒会不会吃到他人出售的过期食品?会不会喝到工业酒精勾兑的白酒?这是一个交互的生活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果诸如这样的为一己之私相互投毒,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和亲人,终将一同进入“没什么能吃”的困境。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