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登海“超级玉米”疑云:专家组推荐伪劣品种

   日期:2011-08-05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449    

  流年不利.这个词用在登海种业身上再合适不过.

  有河南当地种业人士透露,今年7月初,在河南南阳社旗县,有近万亩的玉米此前出现根腐病,发病品种主要为先玉335和登海605.

  社旗县农业局种子管理站负责人证实了根腐病发生.但他表示,据农技师诊断,此次病害应该不属于种子问题,而与暴雨天气有关.目前,通过打药和补苗,已经控制住.他同时表示,发病品种除前两种外,还涉及郑单958、中科4号等.

  先玉335和登海605均是登海种业主打品种,后者更是其今年主推的"超级玉米"品种.根据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6月16日发布的《黄淮海夏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方案》(简称"《指导方案》"),其建议主推品种中,登海605赫然在列.

  对于登海605入选主推品种,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退休研究员、玉米专家佟屏亚公开给予质疑,指责专家组"假公济私","推荐这个发芽不合格的伪劣品种登海605".

  质疑围绕"登海605"

  佟屏亚质疑,可使用单粒播种技术的种子,按理每包3500粒播种一亩足够,但是登海605每包有4200粒

  2011年3月31日,农业部办公厅曾发布《种子质量监督抽查有关情况的通报》,公布查出市场上有7家玉米种子发芽率不合格.其中登海605因出芽率为85%,低于92%标准值,被列为不合格玉米种子.

  而更早之前3月2日,农业部推介2011年玉米主导品种26个中,并没有登海605.但仅仅三个月过去,登海605就入选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的黄淮海夏玉米主推品种.

  佟屏亚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他认为其中一个解释是,赵久然是登海种业的股东或者董事,利益攸关;同时,赵久然也是"超级玉米"的牵头和主导者,又是国家品种审定委员,"自然全力帮助审定登海605并借力推销假劣种子".

  佟屏亚在一篇名为《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可以休矣!》博文中同时标明:"兼致农业部种植业司负责人."

  登海种业董秘原绍刚在8月4日否认了有利益输送嫌疑.他表示,赵久然仅为公司独立董事,不持有公司股份,而且认真履行独立董事职责,对公司治理及生产经营实施监督.而根据登海种业此前说法,农业部此前抽检的不合格产品仅是批次问题,已全部收回.不合格原因不是品种问题,而是种子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登海种业在2010年报也称,登海605在海南基地、公司温棚及河南南阳现场检测,出芽率均超过92%.

  赵久然已经看过佟屏亚文章.他认为,"说法有偏见."赵久然称,前述《指导方案》仅仅是针对当年情况提出临时性指导意见,并不是强制性的.而3月2日农业部推介的2011年主导品种,则是教科司组织专家进行,根据品种前一年或者前几年的表现拟定的,两个名单不一定要完全一模一样.

  他同时澄清,自己并非登海种业股东,而仅是独立董事.推荐登海605,是其经过国家三年实验,去年又通过了黄淮海地区的审定,显示在该地区是有潜力品种.而自己也征求了山东省专家意见,并与公司做了充分交流.

  但登海与赵的回答并不让佟屏亚信服."批次问题都是公司单方面解释的."他同时告诉记者,登海605是学先玉335,号称是可使用单粒播种技术的种子,按理每包3500粒播种一亩足够,但是登海605每包有4200粒,就是在知道发芽率不足的情况下,保证发芽率.

  按照佟屏亚的说法,国内生产的很多单粒播种的种子,因为加工设备落后,其实均存在这类问题."不光他们一家."

  超级玉米"被夸大"

  赵久然称," 超级玉米 在项目上可以提,但在生产中不宜推广这个概念."

  佟屏亚质疑赵久然另一根据是,京单28也在此次《指导方案》中.他认为,京单28为赵久然任主任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也是其"超级玉米"项目成果.此前京单28借助良种补贴机遇,2008年即达100多万亩.但良补"项目"被取消后,京单28面积就滑下来了.因此赵希望借助"专家指导组"推介扩大面积.

  赵久然是"超级玉米"设想提出者.2005年起,北京市科委率先启动超级玉米项目,此后,国家科技部也选育超级玉米立项,相关财政和企业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

  而登海种业是"超级玉米"积极实践者.2007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登海种业董事长李登海以全国人大代表名义提出,"超级玉米应加速研发推广,并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同年6月,李登海任"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2007-2010年)项目首席专家,项目总经费8746万元,其中国家拨款3746万元,该项目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至此,登海种业宣布"率先进入超级玉米新时代".李登海公开表示,该公司的超试系列产品除具备亩产超过1100公斤高产能力,兼有"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等优良品质.

  但2010年该公司推出超级玉米主打品种登海662,由于抗病性较弱,河南、山东等地农户种植后大幅减产,引发农户强烈抗议.而今年主打品种登海605刚一登场,便陷入了发芽率不合格的质量门.

  事实上,"超级玉米"项目从一开始就遭遇到部分业内人士反对,其中尤以佟屏亚为代表.他认为,超级玉米只是一枕黄粱梦,在千变万化自然生态环境中,既高产又广适多抗的"零缺陷"玉米,如同"永动机"一般不存在.

  而前述种业人士则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超级玉米"屡次出现问题,表明其过分追求了产量,而忽视了抗病性.而其高产也是在高水肥、大量光热资源的实验室条件下达到,是一种消耗资源模式,并不现实."应该在产量和抗病性中追求一种平衡."

  对此,赵久然回应称,"超级玉米"项目有确切定义、明确育种目标和技术路线,本意也是将抗病性放在很重要位置.正因如此,自己还提出了"零缺陷"概念,只有在育种中不断追求零缺陷,才能在生产上实现低风险.

  但赵久然坦言,"零缺陷"是一种理想目标,种子在种植过程中影响因素太多,而且育种中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也可能在实践中产生."超级玉米"也有不断超越的意思.以登海662为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农户反映的秃头病,目前为止几乎没有抗此病的品种,主要通过生产技术解决;二是黄淮海地区的天气气候对其授粉有影响.但今年的登海605相比662,在适应性和稳定性上均有提高.

  " 超级玉米 在项目上可以提,但在生产中不宜推广这个概念."赵久然说,"当然,有些公司肯定有夸大的成分在里面.我个人不主张企业宣传 超级玉米 ,应该尽量按照审定公告来宣传."

  赵久然直言,登海种业正是目前最旗帜鲜明地宣传"超级玉米"品种的公司.他同时澄清,登海605与自己牵头项目并无产权关系.一般而言,一个项目,牵头单位下有很多单位参加,牵头单位自己选育品种.登海605等均为登海种业选育,与自己所在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无关.

  "作为专家组组长,我肯定会很谨慎,不会为私的."赵久然称,京单28入选也是经过多年生产考验证实为优秀的.

  登海种业前景博弈

  "业绩下滑原因为此前登海605因批次不合格错过农时,以及登海先锋结算规则改变"

  7月29日晚间,登海种业公布2011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04亿元,同比降16.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9577.43万元,同比降34.91%;基本每股收益0.2721元,同比降34.90%.

  根据此前一季报披露,2011年1月-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滑33.19%,约为7253万元.

  对此,登海种业的解释均为"2010年11-12月销售比重较大,登海先锋本期销售相应减少所致".原绍刚也表示,按照种业销售的规律,一年的4季度和第二年的1季度是销售旺季,此次1季度业绩下滑,源于去年4季度的提前铺货,销售增加所致.

  而中信证券认为,业绩下滑原因为此前登海605因批次不合格错过农时,以及登海先锋结算规则改变.

  不过,尽管登海"超级玉米"屡曝质量问题,上半年业绩不佳,但多家券商研究报告均表示看好其下半年业绩.中信证券认为,如果登海605今年在推广区域获得成功,那么其超级玉米在今年4季度和明年1季度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登海605在发芽率问题上是摔了一跤,但爬起来又走,我们还是看好它的前景的."中信证券分析师毛长青说.

  赵久然也表示,在"超级玉米"的项目中,登海605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品种.今年其在全国的种植面积有近400万亩.

  但前述河南种业人士告诉记者,尽管登海605在南阳一些县推广不错,但在整个河南,面积仍很小.在黄淮海地区,主导品种仍为郑单958,而在东北地区,先玉335则呈垄断地位."农业部推荐这些其实都没用,农民选种关键看最后的表现.所谓 好种子自己会说话 ."

  而据山东淄博当地媒体报道,受"发芽率不合格"等负面消息影响,登海605在淄博地区推广速度远逊预期.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券商所以看好登海种业,其实还是主要看好先玉335,而不是超级玉米的贡献.先玉335正是登海与美国先锋合作生产和销售的先锋的玉米种子.

  2010年年报显示,登海种业的盈利增长仍由登海先锋贡献.海通证券估算,2010年先玉335实现的销售收入为61740万元,同比增长93.88%,占全公司销售收入65.83%.

  中信证券在列举登海的三大核心竞争力中,首先也是先玉335.这意味着,所谓民族种业龙头,大部分收入和主要利润其实来源于与外资合资的先玉335.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