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8月初伊利股份公布今年乳企"期中考"的第一份成绩单后,光明乳业和蒙牛乳业也先后公布了自己的上半年业绩。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光明入账54.58亿元,蒙牛三倍于光明,上半年营收185.79亿元。而伊利则靠此前188.69亿元的成绩,坐实老大的位置。
从三大乳业巨头的业绩表现来看,尽管上半年乳品行业纷争不断,但并未对产品销量产生实际冲击。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使大部分的乳品企业仍然具有强大的前行动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同样得益于今年上半年行业整顿带来的市场集中度加强,但几大乳企已经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这为其后市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高端乳制品
渐成乳企盈利驱动机
经历"三鹿事件"之后的中国乳企,近年来一面困扰于高昂的原料成本,另一方面则始终要承受国际巨头来势汹汹的多方夹击,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为此,乳业巨头们无一不在挖空心思降低成本,提升投入产出比。
此前,中国乳业的增长一直以液态奶的发展为主,液态奶市场呈现一枝独秀的势头。但在此次中报中,伊利液体乳制品与固体乳制品的销售比率已经达到2:1,奶粉超过4成的利润率远高于其液态奶产品线。高端婴幼儿奶粉金领冠更是取得了112%的收入增长。而这已经是金领冠连续第三年保持这样的销售增速。可以看出,奶粉等高端乳制品正在成为伊利业绩和利润双丰收的"驱动机".
与此同时,蒙牛的中报显示支撑蒙牛取得28.71%业绩增长的仍旧是其液态奶产品线的高速发展,液态奶收入占其总体业绩的比率微增1.3个百分点至87.7%.其高端产品占产品总销售额17%-19%.相关专家指出,迫于全球原材料成本上涨对利润率冲击的压力,蒙牛对产品结构的调整也势在必行,需要增加高端产品的占比,尽快摆脱过于依赖液态奶的现状。
"中国乳业的良性增长已经呈现出结构性的调整优势,而伊利作为领军企业,其翻倍的利润增长意味着已经打开乳业新的利润空间,这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力具有无可避免的示范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整个行业将受惠于此。"农业部资深乳业专家陈渝表示。
重资产战略抬头
相较于光明乳业早年提出的"轻资产战略",本次年报季中,其他两家乳业巨头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重资产"思路。
据悉,伊利在2007年-2010年中,持续投入60多亿元进行奶源基地的基础建设,这直接促使其成为目前奶源储备最为充沛的乳品企业,2011年在奶源方面的投入约14亿元。而为了应对伊利的奶源优势,蒙牛也在其中报里宣称加快了奶源的全国性布局的步伐:蒙牛豪掷7个亿用于跑马圈地。这使其近几年在上游的投入迅速累计至30亿元。
与内蒙同城兄弟不同的是,光明乳业则似乎更愿意将资本投入科技研发。就在8月初,光明乳业承建的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开工建设。显然,这家老牌乳企正试图通过大打"科技牌"与伊利和蒙牛之间形成有效区隔。
而无论是奶源还是科研,业内专家对于乳企重资产的大手笔投入大多呈首肯态度。兴业证券行业分析师陈宇指出,短期内,这样的变化会使企业面临会计利润率和回报率下降的风险。不过,在行业标准解决了质量鉴别问题或加工企业集中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后,企业追求质量和美誉度的努力将通过高端产品或品牌溢价转化为会计利润。
总之,乳企巨头在2011年的中报中纷纷表现出了良好的战略意识,并为人们展现了他们增加业绩增长的决心。虽然后市仍不乏变数,但中国乳业2011年的丰收和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应该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