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硒 中国人发现的重要营养素

   日期:2011-12-10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1018    

  硒,可能在生活中你根本就不会注意这个字。其实,硒是营养学上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发现它的意义,是中国对世界营养界的贡献。硒在中国营养学乃至世界营养学界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人体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免疫调节、抗疲劳、抗氧化、防衰老等。 12月2日,由本报社主办的“硒与人体健康”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专家们回忆了硒在我国和世界营养学的重要地位,分享了硒在临床和科研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

  ■解放前,可怕的克山病曾使发病区尸横遍野,土地荒芜

  卫生部食品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陈君石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我国克山病和微量元素硒的关系。

  克山病是我国特有的地方性心肌病,临床体检可见心脏不同程度扩大、心律不齐和心电图改变等,严重的病人表现出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克山病在我国已有100多年的流行史。

  1907~1910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吉林省龙井县、辽宁省宽甸县、河北省围场县和当时内蒙古自治州喀喇沁旗等地流行,其中以克山县病情最重。1918年冬天,克山病第一次大流行,涌泉乡刘大贵屯死亡100多人,西建乡281屯青壮年妇女几乎死光,村民争相逃命,村屯变为废墟。1935年11月,克山病第三次大流行,有286口人的张云圃屯(今西城镇光荣村)在一个冬天死亡73人,而仅11月~12月就死亡57人,发病病人在几个小时或一两天内即不治而亡。老百姓非常恐慌,称此病为“奇病”,开始怀疑是鼠疫,后又怀疑是传染病,但最终无法确定,便以县名命名,从此 ,“克山病”就像一个瘟神笼罩在发病地区,每当进入高发季节,常见“无人屯”、“光棍村”,尸横遍野,土地荒芜。

  克山病在我国呈地区性分布,在我国从东北到西南的15个省和自治区的农村里流行,即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西藏、湖北、贵州、四川、云南。

  从发病人群看,克山病在北方病区的患者以育龄妇女和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南方病区患者则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从非病区迁入病区的外来移民也已发病,最短的仅移居3个月后就发病,发病年龄最小的仅两个月。

  ■解放后,政府高度重视克山病的防治,用硒预防克山病成为对科学的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克山病。新中国成立仅两个月时,原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就派出调查组专程赴克山县。1952年10月,黑龙江省卫生厅再派调查组赴克山县;1953年,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省的高等医药院校赴病区调查;195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将防治克山病列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1959年,东北病区再度暴发克山病,中央卫生部抽调国内一流专家和医务人员赴病区;1960年,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成立,克山病成为重点防治对象;1964年,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决定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吉林医科大学和西安医学院组建克山病研究室,我国从此有了克山病防治研究的专门机构。

  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克山病在黑龙江省再次暴发流行,当时正在号召医务界向常年深入病区第一线抢救病人的于维汉教授学习。那时,于维汉教授已开始考虑克山病可能与营养有关,所以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希望营养工作者能参与克山病的防治研究。恰在此时,国务院发布了国发(9)号文件批转的《关于加强防治克山病工作的意见》,中国医学科学院随即抽调科研和临床医务人员组建了“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在这支队伍中,有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专家:陈君石、葛可佑、陈孝曙、陈春明等。

  1968年冬天,小分队首先来到发病情况严重的黑龙江省北安县蹲点,在随后的几年间,蹲点范围不断扩大。他们对病人进行调查访问,开展一系列实验工作,甚至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物,有的队员还受到了克山病致病因素的攻击。

  经过5年的辛勤努力,小分队终于取得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初步成果。为了获得更充分的数据,小分队移师陕西、四川。1977年9月,来自各学科领域的150多位专家、教授和专业人员一致认为,口服亚硒酸钠能降低急性和亚急性克山病新发,并有减少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效果,同时对人体无副作用。

  1979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克山病科研成果鉴定会上,口服亚硒酸钠的预防效果进一步被肯定,小分队也因此在1980年荣获了“文革”后第一次颁发的全国科技大会奖。

  硒预防克山病的措施从1976年开始陆续在全国各重病区推广,克山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全国未再出现暴发流行。这不仅是硒预防克山病有效的最好验证,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预防医学的重大贡献。

  ■从中国得到启迪世界各国都有了硒的摄入量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克山病人已经找不到了。但硒的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这个真实的故事第一次告诉人们,硒缺乏会患病,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这是中国对世界营养界的贡献。必需微量元素就是,人体本身不能合成,缺了一定会得病。比如维生素C缺乏了,会得坏血病,维生素C就是必需的微量元素。根据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中国成年男子,每人每天需要50微克的硒,这个结论也给美国科学家以启迪。美国科学家参考了硒与克山病的研究,他们推荐美国成年人每人每天70微克,因为美国人的平均体重比中国人大一点。

  在这以前,世界上的科学家们就知道硒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因为羊缺了硒以后,就会得白肌病;马也不能缺硒。但是没有证据证明人不能缺硒。中国的研究证明后,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在继续研究硒到底在人体里面有什么功能?

  研讨会上,英国细胞与分子生物科学研究所人类营养研究中心研究员、纽卡斯尔大学医学院教授赫科斯(J.E. Hesketh)博士,介绍了他的研究团队所做的有关贫硒与人体疾病的关联研究结果和欧洲的硒营养补给状况。同时,从一个欧洲人的角度谈了补硒对健康的益处和潜在的风险。

  他说,硒的摄入量不太依赖于食品种类而更主要依赖于食物的产地——也就是作物生长(或动物食草)的土壤中硒的含量。硒的摄入量在世界上差异很大,在中国也是这样。在美国、加拿大,平均摄入量为100-130μg/天,在英国、欧洲,平均约为50μg/天。在中国克山病区,摄入量约为10μg/天——这明显引起了疾病。

  为了预防疾病,许多国家推荐的摄入量为70μg/天。能使血液中硒的生物标志物达到最高的硒的摄入量为100-110μg/天。与这个值相比欧洲的摄入量虽不缺乏,但处在“最适摄入水平”以下。 防止病毒性的传染病,就是由美国科学家研究的。

  ■“红色单质硒”中国对世界营养界的又一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顾问史奎雄教授在会上讲述了硒元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哮喘以及老年白内障等疾病防治的临床意义及最新研究进展,陈述了硒对癌由抑制的作用的有关科学试验结果。他说,试验证明硒对胃癌、肠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人群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到肝癌的病人、胃癌的病人用了硒以后有良好的阻断作用。同时,补硒对心肌炎后遗症、支气管哮喘的病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都有辅助作用。

  原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龚诒芬教授说,补充一些硒对防辐射很有必要。补硒对吸烟人群、接受化疗的癌症病人,职业性放射性工作者都是十分必要的,她建议以后可以将硒含量作为这些人群的一个体检指标来检测。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于康认为,补硒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一是个体化原则,这和其他营养原则是一样的,需要考虑个体化特点;二是在临床营养治疗的路径中,要把硒的营养评价补充和治疗纳入到整体治疗中去。住院患者的硒缺乏,以及可能造成疾病的改变,要强化临床上合理补硒,要关注对个体化的评价和追踪;另外,要关注补充途径和计量的选择,看到硒的补充后对于患者结局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

  赫科斯 在会上强调,试验证明,本身不缺硒的人群盲目补硒会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性。 在中国的一个研究也表明与硒有关的一个基因变异能影响大骨节病的风险性。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学学院张劲松教授关于发明制备“红色单质硒”的学术报告中明确指出,“红色单质硒”在补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上,都有 新的突破,近年来备受科学领域、医疗行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他详细介绍了发明制备出的红色单质硒的生物学功能和安全性。他发明制备出的具有纳米级尺寸的红色单质硒,就是以其易吸收、低毒性的特点,领跑国际科技前沿。传统的零价硒是没有生理学功能的,进入人体后很难被吸收和利用。而红色单质硒属于一种新的硒形态,使零价硒能够被人体很好吸收和利用,实现补硒的功能。硒是一种有效剂量和毒性剂量之间差距较小的必需微量元素,不同硒形态之间毒性上的差别,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纳米级尺寸的红色单质硒同样具有硒的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抗衰老等功能,但它的毒性低于一般无机硒和有机硒,因此具有潜在的应用前途。红色单质硒也被德国科学家首次命名为NANO-Se即:纳米硒。

    【相关阅读】

    给全家人的补硒“彩虹餐”

    我国居民硒摄入普遍缺乏

    常食蘑菇补充硒有助预防心肌梗死

    饮食结构不合理诱发亚健康 补锌硒平衡体内元素

    蘑菇富含微量元素硒 多吃可防肝癌解毒减肥

    天然金花菜 蔬菜中含硒第一

    中国人其实不缺硒

    保健食品“多维钙铁锌硒片”冒充药品销售被查

    常喝黄芪汤保健康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