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葡萄酒  白酒  茅台  黄曲霉毒素  荞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红菇野外大棚畦栽技术

   日期:2008-05-21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761    

    红菇又名美丽红菇、鳞盖红菇,是一种野生名贵稀有的珍菇,受到市场青睐。自然分布于辽宁、江西、福建、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区,夏秋季群生或单生于林中腐殖地上。红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有药用功效。在福建闽南地区妇女分娩,必食红菇补充营养;在广州、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很受欢迎。 

    1 栽培季节 红菇属于中温偏高型的菌类,野生多出现在夏季。其菌丝生长温度为20~25℃,出菇适温为23~28℃。人工栽培季节为春接种,夏出菇。通常在5月接种,菌丝培养45~50天,6月下旬至7月长菇。红菇菌种生产应按栽培接种期,提前70天进行原种和栽培种制作。

    2 原料选择 红菇属于草腐土生菌类,主要以分解粪、草有机质作为主要营养进行繁衍。野生红菇子实体发生于林中潮湿、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上;基质均为腐烂秸秆、杂草、树叶及畜粪。根据其生长发育所需条件,栽培原料应为富含纤维素的农作物秸秆,如棉籽壳、棉花秆、甘蔗渣、黄豆秆、玉米芯、玉米秆、高粱秆以及芦苇、斑茅、象草、节芒等。

    3 培养料配制 红菇对养分要求比较丰富,应采取合理配方的培养基,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下面介绍几组配方。 配方1:棉籽壳86%、麦麸8.5%、石灰2%、碳酸钙1%、过磷酸钙2%、尿素0.5%。 配方2:黄豆秆48%、花生壳20%、棉籽壳19%、麦麸10%、过磷酸钙1%、碳酸钙2%。料与水比例为1∶1.3,pH5.8~6.5(以下同)。 上述2种配方主要用于熟料。 配方3:棉籽壳90%、麦麸5%、石灰2%、过磷酸钙1.5%、碳酸钙1%、尿素0.5%。 配方4:芦苇50%、杂木屑16%、棉籽壳30%、石灰1.5%、过磷酸钙2%、硫酸镁0.5%。 上述2种配方适用于发酵料。 红菇栽培分熟料袋栽和发酵料床栽,两种栽培方式不同,培养料制作也有区别:熟料栽培按照配方1或2,将培养料拌匀,含水量掌握在60%左右,然后装入折幅17×33~35cm的聚丙稀塑料袋内,经高压灭菌,冷却接种(按常规操作);发酵料床栽按照配方3或4,将培养料混合拌匀,集中成堆发酵处理。料堆高0.8m,宽1m,长度视场地而定,堆料后盖膜保湿,发酵5~7天。料温达到65℃时开始翻堆,发酵期翻堆2~3次。

    4 接种培养 栽培方式不同,接种培养方法也不同。 

    4.1 袋栽:待料袋温度降至28℃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将红菇菌种接入袋内的培养基上,并做好棉塞封口。每瓶750mL的菌种可接25~30袋。接种后移入23~25℃的室内发菌培养,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以下,保持空气流通,防止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聚增。发菌培养通常30天左右。待菌丝发满袋后,将菌袋搬到野外荫棚内脱袋,采取卧式排放于事先经过消毒处理的棚内畦床上,并覆盖腐殖土3~5cm。畦床四周泥土封盖,让菌筒在畦床内继续发菌培养。 

    4.2 床栽:将发酵料铺于荫棚的畦床上,料厚15~18cm,分3层播种,即畦面先铺一层料,播一层菌种,继续铺一层料,再播一层菌种,然后再盖一层料,形成3层料2层种。一般每平方米用干料10kg,菌种量占料量的10%。播种后整平料面,稍加压实。然后在畦床上方加罩塑料膜防雨棚。待菌丝吃料2/3时,覆土3~5cm。但注意通风,保持畦床空气新鲜,有利菌丝发育。

    5 出菇管理 当菌袋进入野外畦床排场后,在管理上注意保持覆土湿润。土壤含水量不低于35%,野外地栽靠土壤润湿,一般不必喷水,如果气候干燥,土面发白时可喷水保湿,但不可渗入料中,以免菌丝霉烂。覆土后20天左右即可出菇,此时温度保持在23~26℃,晴天每天喷水1~2次,当菌丝爬上覆土层并布满畦面时,应喷1次透水,并进行人为温差刺激,干湿交替,促进菌丝纽结形成原基,并分化成菇蕾。菇棚内要实行“三分阳、七分阴”的花花光照,光照度为500lx。子实体发育阶段每天上午揭膜通风,并进行喷水1次,空间相对湿度保持在90%。菇棚内空气新鲜。子实体形成期温度保持在23~28℃,野生红菇出菇期正值炎夏高温季节,多生长于密林之下,地表温度比空间低3~5℃。为此,人工栽培遇到炎夏出菇高温时,应采取喷水降低空间温度,畦沟蓄水降低地温,加厚棚顶遮盖物,控制外界热源,人为创造适宜的出菇环境。出菇阶段如果发现杂菌污染,应及时挖除受害部位,并撒上石灰粉,1~2天后再覆盖新土,并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6 采收加工 红菇子实体成熟标志为菌盖伸展,中间略凹,色泽艳红,即可连根拔出,采收后可鲜品应市或阳光晒干、机械脱水烘干成商品

 
 
更多>同类生产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