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点。本病主要危害1岁以内的山羊,尤其是3-6月龄的羔羊发病率最高,常为流行性,成年羊多为散发。病羊和带毒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多发于秋季,由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本病在羊群中常可连续危害多年。临床上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有时可见混合型,我县以唇型多见。唇型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或小结节,继而形成水疱或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经过时,硬痂逐渐扩大、加厚、干燥,1-2周内痂皮脱落而恢复正常。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痂垢下伴生肉芽组织,使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突起,严重影响采食,病羊日趋消瘦而死亡,病程可达2-3周,若继发感染,则脓疱和烂斑可波及唇内面、齿龈、颊、舌和整个口腔,或愈合而康复,或蔓延至深部组织内脏器官而死亡。蹄型病羊常在蹄、蹄冠或系部皮肤上水疱或脓疱,破溃后形成由脓疱覆盖的溃疡。外阴型母羊表现为阴道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阴唇肿胀并有溃疡,乳房和乳头上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表现为阴茎肿胀并有小脓疱和溃疡。
病羊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严重者体温升高至41℃,食欲和精神不佳。口腔病变和唇部病变严重的病例,则采食困难,膘情下降,逐渐消瘦。常因继发肺炎而增加死亡。少数母羊因羔羊发病吃奶而感染,其乳头可见有水疱、脓疱、结痂等病变。?
二、病因
1、病理变化:主要病理变化为痂皮下的桑葚状肉芽组织。病变皮肤冰冻切片苏木素染色镜检,可见上皮细胞变得扁平,细胞核着色良好,有多核白细胞浸润。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诊断为山羊传染性脓疱。
2、病因分析: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羊。通过直接与间接接触传染,病毒存在于污染的圈舍饲槽、栏杆、垫草、饲草等,通过受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圈舍潮湿和拥挤,饲喂带芒刺或尖硬的饲草,羔羊的出牙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在新引进的易感羊群中,本病在短期内可使大多数羊感染,发病率达20-60%。在育肥羔羊中可达90%以上。饲喂草料的优劣对羊口疮的发病影响很大。草料优良营养全面,母羊膘情好、奶水足,羔羊口疮病的发病明显减少,而草料品质低劣,营养不足,母羊膘情差,奶水不足,羔羊体质弱,羊口疮病的发病率增高。圈舍阴暗潮湿,寒冷,通风不良,采光不足,导致羔羊的抵抗力下降,口疮病的发病率增高。产房与育羔舍饲养密度大,羊拥挤相互密切接触,一旦有1只发病很容易波及全群。
三、防治
1、预防措施:不要从疫区引进山羊。在山羊传染性脓疱病发病期引进新羊时必须隔离观察2个月,经检验健康者才与其他羊混合饲养。
加强饲养管理,喂给优质牧草与全价饲料,保证母羊膘情好、奶水足,羔羊身体强壮。产房与育羔舍饲养密度适中,温暖,干燥,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冬春寒冷季节勤换垫草。
防止羔羊口腔等处的皮肤和黏膜出现创伤是减少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因此,应给羔羊提供柔软的垫草和粉细的草料,尽可能挑出带芒刺或尖硬的饲草与垫草。
免疫接种,在本病常发地区,可用羊口疮弱毒苗对7日龄以内的羔羊进行股内侧皮肤划痕接种,10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一年,可有效地防止山羊传染性脓疱病的发生。?
2、治疗措施:清洗疮面:剥离痂垢(一定要剥离干净),然后用0.5%高锰酸钾水溶液清洗疮面,2次/天。涂布药粉:在剥离洗净的疮面上涂布药粉,处方如下。
吹撒青黛散:青黛、黄连、黄柏、薄荷、儿茶各10克,共研细末,混匀,吹撒在患部,2次/天。主要用于成年羊。
涂布碘甘油:碘片5克、碘化钾5克、75%酒精100毫升溶解后,加入甘油10毫升,涂于疮面,或用5%四环素软膏涂于疮面,2次/天。主要用于羔羊。
内服给药:每千克体重用VC0.6克、VB20.6克、吗啉双呱0.8克,一次内服,2次/天。连用5天。
乳头保护:对哺乳羊乳头用0.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方准羔羊吮乳,防止母羊乳头与羔羊互相传染。全身用药:可以肌肉注射抗菌素和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性恶化。体温升高的,可肌肉注射解热药。注射用青霉素钾80-160万IU、5%病毒灵注射液10-20毫升,VE0.5-1.5克、VB20-30克,肌肉注射,2次/天,连用3天。注射用青霉素钾80-160万IU、病毒唑(100毫克/毫升)2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毫升)1毫升,VE0.5-1.5克、VB20-30克,肌肉注射2次/天,连用3天。支持疗法对体况较差却具有利用价值的种羊,可行静脉输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毫升、VB120克、VC2克、肌苷200毫克,ADP200毫克,头孢拉啶0.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