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瓶颈:缺乏有效监管和行业自律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起自上古已经绵延数千年,茶最早也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然而作为一个传统茶叶生产、贸易大国,现在中国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却还不如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等产茶国。2011年中国出口茶叶32.26万吨,仅次于肯尼亚,居世界第二。但出口的平均价格却只有每公斤2.99美元,远低于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茶叶竞争对手,并且以销往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等第三世界国家为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以及行业自律,中国茶叶往往因质量和农残问题而在国际市场碰壁,“绿色壁垒”成了中国茶叶难以迈过去的一道坎,中国茶叶因达不到进口国茶叶检测标准而被拒之于门外的新闻屡见不鲜。
2006年5月29日,日本开始施行“肯定列表制度”,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原本的71项增加至276项,并采用“干茶法”检测,将设限以外的农残全部按“一律标准”限量为0.01ppm。这一制度大幅度提高了日本茶叶市场的准入门槛,严重影响了中国茶叶对日本的出口额。欧盟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地区之一,从2001年7月1日开始,欧盟对进口的茶叶实行了新的MRLs标准,共134项;2003年欧盟茶叶MRLs标准增加到193项;2005年8月1日,欧盟再度决定将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这一标准相当于把监测标准提高了3000倍,除少量有机茶外,中国的大部分出口欧盟的茶叶硫丹残留量都无法达到欧盟的标准;2012年,欧盟委员会又发布(EU)NO889/2012法规,欧盟各成员国再次加强了对我国输欧盟茶叶的口岸查验力度。今年初欧盟连续通报我国出口茶叶农残超标,仅第一、第二季度中国输欧茶叶就已被通报农药超标达14批次。中国茶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的处境之忧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茶企突围:审视发展困境,共倡深圳宣言
面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困境,中国各茶企开始积极审视自身发展,迫切寻找解决之道。在这样的形势下,百家茶企借助12月深圳茶博会开展的契机共同倡导“中国茶企深圳宣言”,这显然属于中国茶行业自我突围的重大举措。通过发布共同宣言,各茶企将就茶产业发展各方面问题达成共识。各茶企将共同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避免恶性竞争;倡导建立完善的茶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茶产品质量安全自律;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中国茶产品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争夺国际高端茶叶市场。
“中国茶企深圳宣言”将对中国茶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持久的影响。参与倡议的茶企将在宣言的推动下加强对自身茶叶生产各环节的监管,创造更加健康、优质的茶产品,相信带着“绿色镣铐”跳舞的中国茶企将在国际茶叶市场上走的更远更好。笔者期待深圳茶博会上相关各方能达成更多行业共识,赋予深圳宣言更多的内涵,借此契机为中国茶产业发展翻开全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