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新居
经过30多年的开发式扶贫,宁夏贫困人口从1982年的119.3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91.35万人。党的十八大之后,宁夏按照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富民作为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狠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了“脱贫富民36条”具体措施,建立领导干部定点扶贫机制,设立扶贫产业担保基金,制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保”政策,大力实施富民工程,下大力气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居民收入偏低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贫困人口再减少到2017年的23.9万人,5年减少67.4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0%。投资40亿元的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全线通水,113万山区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免费营养午餐
宁夏扶贫开发始于1983年,主要经历了“三西”农业建设(1983 —1993年)、“双百”扶贫 (1994—2000年)、千村扶贫 (2001—2010 年)、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 (2011—2015年) 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6年至今)五个阶段。自治区历届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 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精 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责任、政策、监督、考核 评估体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采取超常规举措,下足 “绣花”功夫,打好政策组合拳,凝聚强大合力,开创了脱贫攻坚良好 局面。到2017年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村由2013年的1100个减少到 249个,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01.5万人下降到23.89万人,贫困发生率 由25.5%下降到6%,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4193元 增长到8347元,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洋溢幸福
——产业扶贫。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紧密相关的马铃薯、草畜、蔬菜 (瓜果)、中药材、小杂粮、苗木等传统优势产业。突出“四个一”示范 带动工程,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托管托养托种等模式,带动贫 困户从产业链各个环节上获得更多收益。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技术 服务体系,县(区)有专家技术服务团队,村有特色产业服务组。开展 “订单式”“配送式”技能培训,加快贫困劳动力由普通工向技术工、短 期工向长期工转变,努力增加务工收入。
——易地扶贫搬迁。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先后组织实施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十二五”生态移民工 程,累计搬迁移民110多万。“十三五”期间,宁夏计划组织8万贫困人 口易地扶贫搬迁,已搬迁入住移民5.5万人,占总任务的68.8%。闽宁镇 是一个纯移民建制镇,从一片荒地转变为一座美丽的小城镇,昔日的干 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最初的不足500元提高到1 万多元。
——文化扶贫。制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小康助力脱贫富民和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推动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的 内生动力。全面建成606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率先在全国实现 以省为单位贫困地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教育扶贫。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通过改扩建完善贫困地区学前 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全面加强职业教 育。山区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减免贫困户家庭经济困难高职学生学 费,确保未升入高中或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全部接受职业教育。实施教 育资助。2017年各级财政累计安排学生资助资金6.75亿元,资助各学段 学生48.84万人次。
——健康扶贫。实行“大病集中救治、重病兜底保障、慢病签约 管理”,实现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扶贫保、医疗救助”四个全覆 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人员年度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 90%。 ——金融扶贫。以创建全国金融扶贫示范区为引领,推广“信用+产 业+金融”的 “盐池模式”和 “蔡川经验”,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将 扶贫小额信贷额度提高到5-10万元,还款期限延长至3-5年,贫困户贷 款年龄放宽至65岁。目前,扶贫小额信贷余额65亿元,贫困户户均贷款 4.6万元,贫困户贷款覆盖率75%,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宁 夏还在全国率先实施“扶贫+保险”全覆盖,为全区21万贫困户80万贫 困人口投保。尤其是特色优势产业保险保证了贫困户稳定增收。
——社会行业扶贫。宁夏和福建对口扶贫协作22年,形成了“联 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对口扶贫协作 机制,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农业、旅游等领域进行广泛协 作,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
9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宁夏9个重点贫困县(区),各单位根据自身 优势和特点,或以赊销的方式帮助贫困群众搞养殖,或在当地创建扶贫 产业园,或在贫困地区投资建厂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本文稿件由宁夏党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