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光明食品集团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糖业公司遭遇狙击,新加坡丰益集团从中“截和”.看来,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曲折反复,不仅体现在矿业上,同样也体现在粮业上。其实,对粮食行业而言,海外收购受挫还不是着急上火的事儿,更值得担心的是国际粮商对我们的“反收购”.
提及粮食产业,行业内言必称“ABCD”,即控制着世界粮食交易量80%的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人们取其首字母作为简称。现在公认的是,以“ABCD”为代表的国际粮商已在国内的大豆、食用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伺机在粮食市场进行拓展,由此也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对国内粮食安全的担心。
这种担心源自对“ABCD”操控市场力量的恐惧,别说散兵游勇的中小企业,就是中粮和中储粮这样的巨型央企也干不过人家。“ABCD”的优势在于对仓储物流能力的把控,根据媒体披露,我们来看一下ADM的物流家底:拥有2万多辆铁路车、2250艘驳船和1500个货柜车,连接着500个谷物仓储升降机和240多家加工厂……正是基于这样的优势,“ABCD”实现了对谷物生产者的控制,并在期货市场上掌握定价权,从而实现了对产业链的垄断。除了种植环节由个体自己掌握,产前成本(比如种子、化肥)和产后销售都由其一手包办。
同时,低价是国际粮商的不二法宝,而这低价,一方面固然是因为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在于获得了所在国大量的农业补贴,在这样的低价倾销下,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失去了粮食定价权。郎咸平(博客)曾经做过一个最极端的论断:你就是炒个青椒肉丝,价格都是由这些国际粮商制定的。
粮食问题从来都不是经济问题,在这方面政经从来不分家。大豆的沦陷或许只是个案,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市场想必断不会让国际粮商轻易攻城略地。固然我们有保护,有中储粮这样的央企来执行政策性任务,但也必须提防“ABCD”卡位国内粮食流通领域的动作。中储粮虽然拥有国内最大的粮食储运网络,但地方上仍有大量粮库处于财政“失血”边缘,其中县级粮库表现得最为明显,而这正是国际粮商所觊觎的软肋所在。
事实上,中储粮的角色定位应该是防守、是底线,而中粮的角色定位是进攻,是话语权。国际粮商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在仓储和物流方面完成了布局,而这两个方向则是中粮未来亟须补课的地方。我们不希望中粮方兴未艾的全产业链布局做成一个伪命题,因为全产业链的精髓在于打通仓储和物流,从而连接种植区和消费市场,而不是什么都要做,牛奶、方便面、葡萄酒、果汁……全产业链力求的是控制力,而不是铺摊子。
诗经有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我们期待着出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国之干城,作为粮食产业的头号“干城”,中粮应该在粮食产业上多下工夫,而不是醉心于其他与“粮”无关的产业,尽管其名义上是国资委圈定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赚快钱固然容易,但这绝不应是央企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