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卫生部《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6月1日开始,“口服液”、“片剂”以及“胶囊”等限用于药品。这些规定意味着,南昌市的12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可能被划入假药生产者行列。目前,60多家曾钻法律空子生产“口服液”等保健品企业已经关停,而剩下的企业,也可能将面临重组带来的资金压力,前途未卜。
■新规出台:保健品企业“戒药”
江西天天草珊瑚药业有限公司是省城高新开发区内的一家厂家,他们生产的“蜜炼枇杷膏”不但进入黄庆仁栈华氏大药房,也进入省城周边地区。这种 “蜜炼枇杷膏”的包装上,写着“对烟酒过度、口臭、咽干、声音沙哑等人士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但相关执法人员认定,它的包装虽然与市场上一种名为“蜜炼川贝枇杷膏”的药品很像,但它并不是药品和保健食品,而是食品。
在南昌,类似江西天天草珊瑚药业有限公司这样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有120多家,达数千种之多的产品使用药品名称,并标注了用法和用量,明示或者暗示这些产品的功效。细看包装,许多产品又是2004年10月已不再批准的“赣卫食准字号”。也就是说,现在市面上所看到的“赣卫食准字”批准文号都是过期失效的。
6月1日实施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中,明确把药品和食品的界限划开,规定“口服液”、“片剂”、“胶囊”等字样限用于药品,原有取用这类名称的食品按新的标准均要以普通食品命名。今年3月开始,省市卫生部门为规范食品和药品市场,在换发卫生许可证时便“先行一步”,对没有取得药品生产资格的企业在申报口服液、片剂、胶囊、颗粒等时,都在卫生许可证上特别注明是“普通食品生产场所许可”。这意味着,南昌上百家保健品企业如果继续生产,将涉嫌生产假药。
■奋力自救:企业赢一年缓冲时间
南昌市民刘衡认为,新办法有利于将鱼目混珠的药品和保健食品市场进行梳理和清理,老百姓今后买药时不再担心买回来的是一堆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面临生存的压力,今年3月,这些以生产口服液、片剂、胶囊类产品为主的40多家保健食品企业成立江西省保健品协会,办公地点设在北京西路医药大厦的6楼。
“我们要蒙受巨大损失。”江西省保健品协会魏副秘书长说,“协会成立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想从卫生部门打开缺口,反对卫生部门换发卫生许可证时,在许可证上注明‘普通食品生产场所许可’字样。令我们失望的是,卫生部门态度强硬,坚持按新办法执行,将‘口服液’归为饮料类……”
值得庆幸的是,原来的已经发证的企业,将在明年6月份全部停止使用。这就意味着,经过争取,这些企业获得了一年的缓冲时间。
■内幕曝光:“药变食品”钻空赚钱
7月25日,包括江西康宝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康宝牌益智健脑口服液等在内的食品企业标准备案被质监部门废止。
之前,这些保健品企业在工商部门办到经营可证,在卫生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之后,可以堂而皇之地在质监部门以食品生产企业的标准备案。一旦这类企业以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后,他们便可以以极低的标准轻松通过食品检测,但因为其产品与药品同名的“优势”,在宣传上他们又打着药品的旗号,误导消费者。
质监部门表示,在以往的审批中,由于政策衔接和部门间的沟通问题,在审批中他们确实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一些仿冒药品生产企业为逃避监管,纷纷采取“药品变食品”的方法进行审批,欺骗消费者,牟取暴利。
随着《办法》的出台,质监部门也随即停止了对片剂、口服液、胶囊、颗粒等食品的企业备案,食品名称应反映食品的真实属性。
■凤凰涅槃:保健品企业面临重组
目前,南昌市卫生、药监、工商以及质监部门展开联动,打击审批过程中“药品变食品”和流通过程中“食品变药品”的行为。
南昌质监称,该市涉及整治范围内的普通保健食品企业原有120多家,60多家生产规模不达标的家庭小作坊已被关停,目前这类企业只剩60余家。而就是这仅存的60多家保健品企业要真正走向正轨,也要逐步通过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MP)。因此,不少企业都面临着资金难题。
一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只要投入20来万就可以搞一个小型的“片剂”、“胶囊”类食品企业。而按照GMP标准,光建设一条生产线,购置杀菌、除尘等设备和环境改造所花费的费用起码在上百万元,“对于一个中小企业来说,要投入这么高的费用去通过GMP认证,显然是不太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