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的一年,白酒市场接连曝出丑闻,从工商部门查处用敌敌畏提味的假茅台酒,到各地假白酒猖獗上市,白酒市场硝烟弥漫。众多白酒企业犹如醉者,为占领市场不惜陷入恶性竞争怪圈,全国白酒行业怎一个“乱”字了得。白酒市场怎么了,面对如此状况,消费者该何去何从?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的相关负责人。
该负责人认为,虽然目前白酒市场频频出现负面新闻,但大部分的白酒企业还是希望在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中走品牌创新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白酒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白酒企业众多,不算小规模的“散兵游勇”就有3万余家,但市场份额却在逐年减少,竞争非常激烈。白酒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仍是高利润行业,在“投资小、见效快”的利益驱动下,仍有一些地方在上马白酒项目。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白酒市场出现了假酒猖獗、无序竞争、虚假宣传、虚标年份、恶意促销等一系列问题。
假酒规模化
几年前的山西朔州假酒案,由于用工业酒精勾兑成酒,害死27条人命,引起业界震惊。名酒企业古井集团董事长王效金带头呼吁白酒立法,喊出“只有依法治理整顿白酒生产、销售市场,才能杜绝假酒源头,防止悲剧重演”的心声。各大名酒厂相继成立“打假办”,像救火队员一样,哪里出现“火”情,立即奔赴救“火”。
然而,由于造假酒的高额利润,不法分子继续铤而走险。一些地区形成了坚固的造假产业链,利用先进的设备,满足各种造假需要。浙江查获的一起特大假酒案中,造假分子将全国各地生产的各种防伪名酒瓶盖和酒包装类制品集中到一起,再发往造假作坊,各造假作坊利用这些包装和收来的旧酒瓶及价格低廉的白酒,把一箱箱知名品牌酒“组装”出来。
“老瓶”装“新酒”
由于市场不规范,很多年份酒“虚报年龄”的现象比较突出。年份酒价格悬殊大,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消费者根本无法分辨年份酒的年份和好坏。“目前,国内一些白酒生产企业的规模和工艺水平都不是很高,对外称其是N年陈酿,但实际上发酵、贮存的时间很短,根本算不上是陈酿白酒。”一家白酒生产企业的负责人爆料说。一般来讲,贮存时间就是陈酿时间,贮存8年就是“八年陈酿”,贮存10年就是“十年陈酿”。在对外销售时,部分小酒厂打着N年陈酿的幌子,可实际上却是几个月就出厂上市的酒,其原料成分只是酒精、水加上一些香精,但外包装却很精美,美其名曰“陈酿酒”。有些企业刚成立,就有“五年陈酿”或者“十年陈酿”、甚至更长时间的年份酒推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些酒厂靠概念赚钱,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商业欺诈。
据了解,国家计划出台年份酒统一鉴定标准,这有利于规范年份酒市场。“国家对于年份酒标准规范的出台,对白酒行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明白消费来讲,都有促进作用。”湖北省酒类流通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新发如是说。年份酒鉴定标准出台后,企业在白酒产品酒瓶上就不能随便标注“五年陈酿”、“三十年陈酿”了,到那个时候,消费者买年份酒时就不会心里没谱了。
终端市场吃“敬酒”,消费者吃“罚酒”
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部分白酒厂家大搞促销战术,将目光投向了有规模销售效应的终端场所,如超市、饭店、酒楼。饭店酒楼成了白酒厂商角逐的主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很多品牌的白酒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大打营销战术。白酒销售陷入一种恶性竞争的怪圈。
据了解,白酒进入大饭店酒楼,厂家得花价格不菲的进场费、促销费等。一路过关斩将,一瓶中档白酒消费者就得多付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环节费”,花了不少冤枉钱。“不进去等死,进去了找死。”对此,某酒商道出了自己的无奈。
促销竞争的结果是惯坏了终端市场,商场、超市要进店费、上架费、促销费,导购小姐要回扣费,酒店要进店费、促销费、好处费等,近年又出现了买断酒水和买断促销权等垄断和排他性销售。名目繁多的费用,使批发价20元的酒到酒店餐桌上就上升为120多元。尽管有企业发出了“向礼品说不”的声音,但是面对势头渐进、巧设名目的各种促销,这声音显得十分微弱无力。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眼花缭乱的促销方式直接导致了白酒竞争的混乱和无序,也导致白酒整体利润的下滑。
消费者何时能明明白白地消费,白酒行业何时能对消费者以诚相待?专家认为,不能全靠行业的道德规范来自律,而要靠健全的法治来规范企业行为。白酒企业要想占有市场,必须走一条低价位高质量的路子,任何哗众取宠、市场炒作都只能带来短期效益,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此外,要规范行业竞争秩序,使白酒行业的竞争逐步走向理性化、秩序化,让消费者做到放心购买、明白消费。在这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